文章导读
“ 党课荟” 系列№ 74 2022年3月 全球疫情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自信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郭万超 (2022年3月3日) 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是对整个世界、人类社会影响深远的事件。
那么,中国文化与疫情有什么关系呢?只有在这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才能更清楚地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制度的优劣。回顾这些年中国经历的大的历史事件,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中国都表现出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抗疫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国家的制度、政策,反映的是其背后的文化。我国领导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作出这么多重大决策,我们能够万众一心、集全国之力来抗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而制度背后就是文化。为什么中国能够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色是人民性,中国文化蕴含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中国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是什么?是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本质、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是集体主义或者叫集群主义。当灾难来临时,我们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看得比个体利益更重要,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集体主义。因此,在中国,面对疫情大家看到的是:最美“逆行者”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这体现了中国文化所蕴含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了20个字概括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具体来看,在疫情面前,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表现出来的抗疫精神及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以来是我们的独特优势。面对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调度,举全国之力,组织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军地医护人员紧急驰援;组织26个省份对口支援,19个省市采取“一省包一市”方式,将大量医疗设备、人员、物资往湖北倾斜。这种步调一致、统一行动局面的形成,其背后都是文化精神的体现。因为一个人的行动是由他的信念决定的,而信念背后其实都是长期形成的文化精神。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也大大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命题,而且是一个具科学性的时代命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自信,那么这个国家是没有
希望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因此,文化自信命题的提出意义重大。它恰逢其时,能够鼓励全体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要深刻认识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演变逻辑,必须把中国文化放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看清楚中国文化自信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要实现文化自觉,冲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坚定中国文化自信,都必须从理论上说清楚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说清楚中国文化是否能与现代化相适应,是否具有推动现代化的功能。这个历史性命题,中国人民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论证。
当前,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此时刻,我们回首来路,展望未来,更加坚信中国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强大的、内在的支撑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现代化是一种世界现象,是一个国家进入现代社会、谋求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在此过程中,如何认识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灿烂辉煌的文化,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那时候中国人民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随着晚清国力的不断衰落以及西方列强的崛起,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开始出现。诸如“李约瑟之谜”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荟”系列№74郭万超:全球疫情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自信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0822.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