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奋斗故事8则
在延安农村插队那七年
习近平9岁那年,身为国务院副总理的父亲习仲勋遭受政治迫害,开始了长达16年被审查、关押、批斗、下放的岁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因不甘忍受欺负,得罪了造。
习近平奋斗故事8则
在延安农村插队那七年
习近平9岁那年,身为国务院副总理的父亲习仲勋遭受政治迫害,开始了长达16年被审查、关押、批斗、下放的岁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因不甘忍受欺负,得罪了造反派,习近平作为“黑帮”家属被揪出,差一点进少管所。1968年底,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北京掀起上山下乡运动,习近平报名参加。
乘火车、转汽车,差不多一天时间,凤凰网特派员从陕西富平来到延川县梁家河。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习近平,乘坐知青专列从北京出发,一天一夜后到达铜川,换乘大卡车到延安,再转车到延川县文安驿,最后步行10里山路,到达梁家河。一待,就是7年。不少梁家河村民记得,习近平带了满满一箱子书,同来的15个知青中,他的行李最重。
去往梁家河的路上,司机指着路边的庄稼地对凤凰网特派员说,“这些坝地就是当年习近平打下的。”陕北农村耕地贫乏,为了得到更多农田,每年都要拦河打坝。“打坝是习近平对梁家河最大的贡献之一”,梁家河村民石玉兴说习近平“干活卖力,能吃苦”。除了打坝,还要开荒、挑粪、收麦、放羊,一年到头,几乎每天劳作。
梁家河村口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旁边墙上有一幅宣传画,以习近平带领村民建沼气为原型绘制,两边写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1974年,习近平从《人民日报》了解到四川建沼气的经验,主动向县里提出在梁家河试验。同年7月,习近平带领社员打出全省第一口沼气。这一经验在全延川县推广,习近平因此被评为延安地区先进知青。
习近平住过的窑洞就在这口沼气旁边,院门紧锁。据村民透露,没有县里、镇里同意,外人无法参观窑洞。9月4日下午,凤凰网特派员与一个外地官员参访团一起进入院子,看到了窑洞外观。窑洞上有五角星,并有“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字样。据参观过窑洞的梁家河村民石先生介绍,窑洞里有习近平睡过的土炕、当时的照片、用过的锄头、吃饭的碗、以及当大队书记时用的扩音器。
1970年队里建成这排窑洞,习近平与其他5个知青住在这里。习近平住的时间最长,一共住了5年。梁家河年轻人常去他的窑洞,借书,听他讲外面的事。武辉就是当时常去习近平窑洞的梁家河青年。在习近平那里,武辉接触到了《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等中外名著,他告诉凤凰网,几个知青中,他跟习近平看书学习最多。武辉后来成为一名教师。
习近平在梁家河入团、入党、当选村支书,过程曲折。那时,他的父亲正被关押。习近平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公社都不敢批。“当时大家都躲着‘反坏右’,村镇没人敢决定习近平到底能不能入党”,梁家河人、后任延川县交警队副大队长的王宪平告诉凤凰网。习近平入党问题最终被提到县委常委会上,由当时的县委书记申昜拍板决定。
1974年1月,习近平入党。凭借在梁家河村民中的威信很快当选大队支书,“那时候的大队书记,不是你厉害就能当,都是干出来的,带头上山劳动,还要比别人干活重。”北京延安文化展示中心主任赵文忠说。赵文忠的母亲曾在那个年代当过支书。
1975年,习近平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入读清华大学。而早在1973年,由于“家庭”原因,习近平被迟群、谢静宜掌管的清华大学拒之门外。那一年,除了习近平,其余一起来梁家河插队的北京知青已经全部离开。在《我的上山下乡经历》一文中,习近平写道“那是一段非常孤独的时期”。但这之后,原延安地区知青办主任高明池对凤凰网说,习近平“下定决心不走了,要凭自己的本事,给村里做点事”。
“习近平以那时的年纪,生活上要自立,语言上要交流,劳动上要吃苦”,武辉认为,毛泽东那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可以大有作为”在习近平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能走到今天并不奇怪,踏踏实实做事,从小没有靠他父亲,靠自己走自己的路。”
要有干一番事业的干劲
习近平在座谈会上说,在县委书记这个岗位上,很多人都想干一番事业,这种想法和干劲必须有。谈到自己当年在正定县的工作经历,习近平说,“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
1982年的正定,尚未摆脱以粮为纲的“左”的束缚,戴着“高产穷县”的帽子,全县53万亩土地,每年需上缴7600万斤粮食。正定农民顶着“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的帽子,偷偷去外地黑市购买口粮。习近平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很痛心,觉得不合理,要实事求是,便与另一位县委副书记吕玉兰,从地委到省里到国务院逐级反映这一问题。
第二年,国务院给正定减少了2800万斤征购指标,农民有了喘息的机会,逐渐走出单一生产的路子,开始种植棉花、蔬菜等多种作物。这无异于一场农业的“产业革命”,打破了上茬小麦、下茬玉米的单一种植模式。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习近平一下子把大家的思想解放了。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对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也开始刮目相看。
正定县的实际情况是人多地少,滹沱河与老磁河流经正定,有14万亩的河滩地,常年撂荒,被一些农民偷偷用来垦荒种粮,在习近平看来不但效益不高,还破坏了植被。习近平推动下放了这部分河滩地,以林还林,发展林果业,既富了农民又保护了生态。在何玉看来,在过去正定干部思维中,没有人能想到这么做。
为了让农民富裕起来,习近平提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根据正定县区位条件,依托石家庄,确立了“半城郊型”经济结构。在滹沱河南岸五个乡搞试点,后来这五个乡成为正定最富裕的地方,如今划归石家庄市,当年的乡镇企业正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
发展经济,人才第一。而培养正定本地人才需要时间,习近平想到的是向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借智。为了吸引这些人,习近平亲自写信。这样的信件发出了一百多封,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眼科专家张晓楼在内的55位各领域专家,被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打动,来到正定,成为顾问。
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
当地司机将凤凰网特派员带入梁家河。一下车,特派员首先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陕西省第一口沼气”,墙上有一幅宣传画,正是以习近平带领村民建沼气为原型绘制,两边写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1974年1月,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介绍四川利用沼气的报道后,找到北京支延干部张之森,谈了想在梁家河试验沼气的想法。时任延川县委书记申昜主持县委常委会研究后,决定派习近平等6人前往四川学习。1974年7月,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的第一口沼气池产气点火,这也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这项经验后来在延川全县推广,解决了农民做饭、照明和施肥问题。直至今日,梁家河仍有村民在使用沼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