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语言与逻辑
公文作为一种应用文体,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与散文及其他文体的比较而言。“散文重神韵,公文重逻辑。”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散文和公文的区别,也点明了对公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语言的逻辑严。
公文语言与逻辑
公文作为一种应用文体,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与散文及其他文体的比较而言。“散文重神韵,公文重逻辑。”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散文和公文的区别,也点明了对公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语言的逻辑严密性。
举一例说明逻辑学和语法学对公文写作的指导意义。
例: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为动力,以“巩固、完善、提升”为着力点,进一步扩大整治成果……”
---对比逻辑规范和语法要求,可以发现,此句问题比较大:
(1)“着力点”的运用,值得商榷。从逻辑学来讲,“着力点”既然是“点”,就应当是整体工作的一部分,而“巩固、完善、提升”显然不是整体工作的一部分;
(2)从语法学来讲,句子结构不完整,有从句,无主句。“以”字句后面要衔接表行为或措施的主句,因此,“以……着力点”句之后,要衔接“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或类似句子。
一、公文语言要符合形式逻辑的基本要求
公文写作,既要符合辩证逻辑,也不能违反形式逻辑。通常,说公文写作的指导理论是逻辑学,一般是指形式逻辑学。
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公文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三大基本要素,每一篇公文都需要严格遵循逻辑学的基本规范。
(一)要正确运用概念。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辨析概念是逻辑思维中判断与推理的基础,也是公文写作的基础。如果对概念的认识不清,那么与这个概念有关的的语言都会变得混乱模糊,判断与推理就难以进行,或者产生错误的结论。因此,公文写作必须正确运用概念,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注意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概念之间是并列、包含、交叉还是重合关系。
*概念的内涵要准确。
例:市委、市政府把“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环节……。
---或者是对“百万农户致富工程”的理解错误,或者是对“环节”的理解错误。
例:……推动粮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对“事业”的理解错误。注意“事业”与产业和企业的区别。
如:我市是快速发展的中等城市。
---对中等城市的内涵理解错误。
*注意概念的外延和大小。概念有大小之分,对于多个概念,首先要搞清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明确哪个大、哪个小,不能把关系弄混淆。
例:从现在情况看,现代农业主要是设施农业。
----外延过窄。
例:市政府高度重视少年儿童的成长,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了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和大学教育的发展。
-----“少年儿童”的外延过宽。
*顿号连接的概念,原则上是并列关系。把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处理成并列关系,造成逻辑混乱,是常见的毛病。(数量要适当,完全列举的除外。)
例:
要把社会保障、综治信访、农业生产、人居建设、计划生育服务、合作医疗、民政救济等事项,统一纳入服务中心集中办理。
----概念不当并列
---从是否并列的角度讲,此句中的“农业生产、人居建设”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不并列;从概念的内涵上讲,“农业生产”和“人居建设”都有人在野外、室外活动的意思,不可能纳入服务中心办理。
例:狠抓行政提速、服务提质、工作提效……
---“行政”、“服务”两个概念与“工作”概念是包含与被包含或交叉关系,不能以顿号连接。
例:今年以来,我市以加快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一条龙保洁体系,优化县乡环境质量为重点,持续加大县乡环境卫生工作力度,各项工作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