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第一个问题,辩证为何能成为符号锤,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我自己总结了三点:
一是传承的魅力。学界有种观点,说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早在先秦阶段已基本定型。我们每个人文化基因里都离不开儒、道、法、墨,而。
先讲第一个问题,辩证为何能成为符号锤,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我自己总结了三点:
一是传承的魅力。学界有种观点,说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早在先秦阶段已基本定型。我们每个人文化基因里都离不开儒、道、法、墨,而它们均与辩证息息相关。
比如,《周易》的阴阳两仪、相生相克,《老子》的知白守黑、知雄守雌,《论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韩非子》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等。
又如,如何用最少的字概括四大名著主题?有人总结为:《三国演义》是忠与奸,《西游记》是人与妖,《水浒传》是官与民,《红楼梦》是男与女。你看,多么对立统一。
传统文化蕴含的辩证思维,已经融入我们的思想血脉,虽日用而不觉,但只需一个瞬间就可立即激活。比如,我说一个“天”,你肯定马上想到“地”;我说“天上”,你会接“地下”,这就是文脉传承的潜意识,是刻在基因里的。
二是反差的魅力。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分别是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写材料没办法像电影一样,3分钟一个小反转,10分钟一个大反转。但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可以用对比来制造反差,这也是辩证的独特魅力。
反差的张力到底有多强,举一个《杨乃武与小白菜》的例子,此案是满清四大奇案之一,故事大家都熟悉,不必细说。杨乃武作为一名举人,蒙冤入狱,绝望之际写一副对联。
上联是:举人变犯人,斯文扫地;
下联是:学台充刑台,乃武归天。
举人变犯人,是指杨乃武从举人身份变为阶下之囚;学台充刑台,是讽刺钦差胡瑞澜学政出身,不懂刑诉却来主审案件。斯文之“文”对乃武之“武”,扫地之“地”对归天之“天”,又巧妙嵌入杨乃武的名字,可谓精妙。
一副对联,18个字,几乎字字有对比,充斥着冤屈、不满与绝望,这就是辩证对比下的张力之美!
三是思考的魅力。我们一直讲,稿子要有观点。观点来源于思考,思考一定要有方法,而辩证本身就是方法论。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几个有名的道理:
《战国策》讲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用“前”与“后”的对比,告诫我们,一定要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贞观政要》魏征劝谏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载”与“覆”的对比,劝导君主一定要爱惜民力。
《岳阳楼记》范文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先”与“后”、“忧”与“乐”两组对比,抒发了为国为民的胸襟气魄。
辩证是一种“执两用中”的思维,就是看看正面、想想反面,最后取中间的精华。所以,我将其称之为思考的利器,讲道理的核弹。
以上是辩证的魅力所在,属于“心法”。下面讲第二个问题,我们结合实战,从使用场景的角度谈谈“技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01第一个场景:在发展变化中展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