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实施方案

2023-02-22 08:15:20 132

文章导读

为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深入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一步加强公众风险防范教育,推动全民安全素质提升,不断提高全社会整体安全水平,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应急管理部。


联系客服提示-笔杆子资料网

为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深入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一步加强公众风险防范教育,推动全民安全素质提升,不断提高全社会整体安全水平,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应急管理部关于印发<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方案>的通知》(安委办〔2020〕3号)精神,在前期开展示范点建设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推动安全责任落实,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从安全价值、安全伦理、安全认同、安全意愿、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扎实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进一步增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生产、全民参与风险防范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省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形势持续向好,为推动XX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工作目标:把安全宣传“五进”作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加强公益宣传、强化风险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推动安全责任落实,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学生安全知识提高、群众安全意识增强、全社会形成风险防范自觉,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参与共治能力、全民安全素养和社会整体安全水平。

二、宣传重点内容

(一)宣传安全发展理念重要论述。大力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二)宣传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大力宣传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宣传党委、政府的“两个职责清单”,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奖惩典型,从业人员安全权利、义务和责任,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创新制度机制、完善方法手段和推动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有效提升党委、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法治意识、法治水平和法治素养。

(三)宣传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形势任务。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形势任务教育,大力宣传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先进典型经验做法,深刻剖析事故案例的惨痛教训,及时、准确、全面发布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信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布季度、复工复产、春节、国庆、森林防火期、汛期等重要时段及台风、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安全提示,引导社会各方科学理性认识灾害事故,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及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四)宣传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等工作举措。加大应急管理工作举措、工作进展、工作成效,特别是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临灾转移“四个一”机制、三防责任人“三个联系”制度、防台风“六个百分百”、安全生产“一线三排”、化工特殊作业“四令三制”、交叉作业“三个一律”、高处作业“五个必须”、吸取事故教训“七个立即”、有限空间作业“七个必须”等应急管理改革以来形成的系列制度成果宣讲,将富有成效的做法推而广之,推进工作理念、制度机制、方法手段创新运用,强化社会安全自觉,深化社会共治理念。

(五)宣传公共安全知识和风险防范技能。广泛宣传、普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安全风险辨识和防范、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等安全常识,增强全民安全意识、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安全技能,提升全民安全素质,营造良好安全舆论氛围,夯实社会安全基础。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311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