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抓读者“胃”语言要有“味”——公文语言的“七种味道”
在中国饮食文化里,不同菜系有不同风格,川菜麻辣,粤菜清鲜,苏州菜趋甜,云南傣家菜偏酸,即便同样是川菜,换个厨师,味道也有差异,比方说,有的偏麻。
想抓读者“胃”语言要有“味”——公文语言的“七种味道”
在中国饮食文化里,不同菜系有不同风格,川菜麻辣,粤菜清鲜,苏州菜趋甜,云南傣家菜偏酸,即便同样是川菜,换个厨师,味道也有差异,比方说,有的偏麻,有的偏辣,有的偏咸……这好比写文章,文体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有的浅显,有的深邃;有的强硬,有的柔软;有的重说理,有的重叙事,即便同样的文章,不同人写、不同人用,在不同场合,语言风格也迥然不同。
任何一篇文章,语言的性格是随文体的,也是随作者的,有文体的基因,也有作者的性格。
如曹丕《典论·论文》讲:“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说:“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宏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语言风格就是文字的性格,这种风格好比食物的味道。
在美味烹饪过程中,厨师勺影飞动,烹饪出不同味道的菜肴,不同的厨师、不同的菜品,若论口感,或软糯酥,或滑脆嫩,论味道,不外乎酸、甜、苦、辛、咸、鲜任何一种,或多种味道叠加。
在美味面前,食者用味蕾去接受味道的挑逗。在一篇美文面前,读者也会用思想的味蕾去感受文字的触摸,于是文章的价值便随味道传递给读者,最完美的交流便完成了。所以,味道是厨师与食客对话的语言,味道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心语。任何一篇文章,若想抓住读者的“胃”,语言首先得有“味”,甚至还需要不同味道层次的叠加,尽量让读者的思想味蕾受到多层次的刺激,产生回味的冲动。正如作家老舍曾说的:“不要使人读了作品之后,有‘吃腻了’的感觉,要给人留出回味的余地,让人看了觉得:这两口还不错呀!”
在公文这道“菜”里,通常会有七种味道单独出现或相互叠加。
一、政治味
公文本来就姓“公”,它体现公共意志,宣扬集体思想,解决社会问题。这就意味着,公文必须有浓郁的政治味。在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来说,政治味一般彰显出三种特性。
1.旗帜鲜明讲政治
在写指导思想时,会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这是讲政治的体现,不能不写,更不能乱写。还会写“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员干部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些都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是党政机关公文最明显的“味道”。
2.落实政策不走样
党政机关公文政策性特别强,下级的公文通常要严格贯彻上级文件精神,有的条款是不允许走样的。比如,2019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六稳”是中央经济工作会确定的,在下级的文稿中得体现出来。
3.特定表述不变形
在党政机关公文里,有时候某些特定表述,这些表述不能改变,必须规范,保证提法一致。比如,关于2019年的形势,一般这样表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写作时最好规范使用这样的规范表述。另外,对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重要概念,表述要准确,一个字都多不得,少不得。
二、专业味
公文这道菜为事情而做,事情涉及方方面面,有党务、行政,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话”“行规”,都有专业味在。写作中,专业味主要靠四种“佐料”来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