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真是座“大观园”!

2023-02-22 10:05:59 122

文章导读

我有个观点:想让文稿出彩,要善于跨界思考。  其实,对写作理论的学习,同样需要跨界思考,只有掌握这种思维方式,学会跳出“文稿”看文稿,在多学科、多维度中取象比类,找到相通的底层逻辑,在“深入”“浅出。


联系客服提示-笔杆子资料网

我有个观点:想让文稿出彩,要善于跨界思考。 

其实,对写作理论的学习,同样需要跨界思考,只有掌握这种思维方式,学会跳出“文稿”看文稿,在多学科、多维度中取象比类,找到相通的底层逻辑,在“深入”“浅出”中求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说明这个观点,需要讲个故事。 

话说,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大才子苏轼由黄州(湖北)贬迁汝州(河南),途经江西九江时,与友人去庐山旅游,情感细腻的苏轼因景触思,写下了著名的《题西林壁》一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大家一定都倒背如流,常常在公文中引用。不难看出,前两句诗人感慨于庐山的形态变化,山崇岭峻、绵延逶迤、郁郁葱葱、峰峦起伏、奇峰突起。最重要的的是,随着位置的变化,那种变化万千的景色,给了诗人极大的震撼,既而悟出了人生的哲理来。 

在这个移位换景的观景体验中,诗人小宇宙爆发,将观赏自然景观的场景与观察社会事物的场景跨界联系起来,因此领悟到一个道理:世间所有“景色”之所以片面,皆因身处“山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难以观其全面,知其所在,如果想全面认识“庐山真面目”,就必须跳出“庐山”看“庐山”,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观察。 

故事讲完了,也许大家也明白了道理,但问题是,学习公文者,该以什么样的视角来观察公文?这就需要我们亲自尝试了。 

笔者的体验是,文稿是座“大观园”,里面有很多吸引眼球的“景色”,很值得你去观赏。这个观赏过程的关键,在于找到独特的观察视角,否则,你看到了,也不一定看得“见”,或者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大脑里全是问号和惊叹号。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文稿真是座“大观园”!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521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