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一篇不落俗套的文章,完全看构思的创新程度,而创新往往来自突发的奇想,即灵感乍现。
写作灵感是种很奇妙的心理体验。诗人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
写出一篇不落俗套的文章,完全看构思的创新程度,而创新往往来自突发的奇想,即灵感乍现。
写作灵感是种很奇妙的心理体验。诗人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灵感应该是诗人的朋友,为什么要把它放逐到唯心主义的沙漠里去呢?”(《诗论》)
然而,灵感是个不太听话的家伙,它来无影去无踪,喜欢给人惊喜,在人不经意间降临,又倏然而去。与这样的家伙约会,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难怪艾青用了“邂逅”一词来表达,形象!
正因如此,人们至今尚未找到控制灵感的办法,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这是灵感的真实写照。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这样这道:“灵感,是天才的女神。她并不是步履蹒跚地走过,而是在空中像乌鸦那样警觉地飞过,她没有什么飘带给诗人抓握,她的头是一团烈火,她溜得快,像那些白里带红的鹤,教猎人见了无可奈何。”
写作中,我们不得不经受这种“无可奈何”的煎熬。前年,我在《应用写作》上连载了六篇文章,有三篇谈精简文稿。创作过程,如今回想起来,真心觉得不容易,构思仿佛在蜿蜒曲折的山中行走,山重水复、百转千回,煞费苦心。下面,我以一篇为例,复盘我是如何有预谋地创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机会的。
构思缘于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何写得短些,再短些?
如何写出短小精悍的文章?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清代刘大樾在《论文偶记》里写道:“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毛主席反对长篇大论的空乏文章,说它是“懒婆娘的裹脚”,胡乔木说“短些,再短些!”
道理大家都懂,问题是,怎样才能短些,再短些?
这几年,笔者读了一些公文写作的书籍,大家从不同角度谈了一些方法。比如,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有条方法:“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另外,还有很多作者从使用缩略语、精炼素材、选用句式等方面提出了不好有效的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大多只从某个要素入手,谈语言、素材的精炼,鲜有从主题、结构、脉络入手的,即便如此,也只是立足于写完后,生米煮成熟饭后再来删减,鲜有防患于未然,从构思阶段就预防,并把精简意识贯穿于写作全过程
观点不少,但都不系统,讲的不够彻底,对于爱琢磨问题的我来说,总觉得不过瘾、不解渴,意犹未尽。
于是,就想写篇文章。
第1次构思
归纳了10条方法,结构简洁明了但缺乏新意
带着这个初心,思考就出发了。
按最直接的思维,我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题目范式:求短的N种方法,接着,思考具体的方法。经反复推演,拉出了十点。
于是《文稿写作求短十法》的构思就产生了,提纲如下:
1.题目开口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