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
目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X县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枫桥经验”为主题,以弘扬X精神为主线,突出政治引领、强化法治保障、坚持德治铸魂、夯实自治根基、完善智治支撑、共建共治格局,横向上聚合全要素参与共治,纵向上打通全领域链接共建,维度上强化全周期闭环共管,创新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有益探索。
一、横向上聚合全要素参与共治,汇聚“人人有责”强大合力
针对社会治理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等突出问题,X县调动“党、政、法、民、学、研、社、媒”各要素全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统筹一切为民解忧的资源力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党”,即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成立X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作为书记“一把手”工程,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书记责任。纵深推进网格党组织建设、乡村组织振兴示范片区创建等攻坚行动,用好“第一书记”、“红领书记”、共青团、妇联、工会志愿者队伍,构建X县委领导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政”,即突出政府负责。立足政府职能部门职责范围,每年明确X个基层社会治理突破项目,确保各部门在社会治理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治理。深化县镇事权改革,推进审批服务、监督管理和综合执法向基层延伸,试点推进考核评价权、人事建议权、综合管理权、规划参与权、决策建议权“五项权力”下放,通过“基层考核上级部门”,破解“有责无权”难题;全面做实镇街综合执法办公室,下沉各类执法人员X名,具体负责城市管理、住房建设、环境保护等X项行政执法事项,实现镇街“一支队伍管执法”。
“法”,即健全法治保障。推动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部门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普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建设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X个,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X个,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X个、“枫桥式”社区X个,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法律明白人”,引导群众通过法治方式来化解和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深化“警种联动、警保联控、警民联防”治安防控机制,从严从快处理一切违法乱纪现象,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增强群众法治观念。建立X市首家行政争议和解中心,累计化解房产领域矛盾纠纷X件,实现了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民”,即群众参与自治。探索创新基层群众自治实现途径,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创新搭建“五老议事站”“说事评理站”“群众评议站”等议事平台,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创新文明积分管理,探索通过群众自治规范信访行为,建设诚信社区,给诚信户授信无抵押贷款,让“有德者有得”。依托“小区党支部-楼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结合居民特长爱好,组建各类秧歌队、合唱团、广场舞队、锣鼓队X支,让群众成为小区公共活动的主体,推动以文化人、德润人心,实现党领导下的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学”,即教育培基铸魂。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通过学校教育带动家庭、辐射社会,发挥“小手拉大手”乘法效应。创新特色学校教育模式,开展“小手拉大手——红色基因共传承”行动,开发X校本课程,建设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和法治教育基地X处,实施X普法志愿者项目,累计教育学生逾X人次,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研”,即研究智库赋能。依托X等平台,围绕X县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研究阐释,每年联合开展社会治理高端论坛、专题讲座、课题研究,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交流互鉴,探讨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与体制创新,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
“社”,即社会协同共治。培育扶持基层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统筹整合服务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举办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打造特色志愿项目和“幸福护航”婚姻家庭辅导品牌。创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孵化培育孤困儿童志愿服务团、春风心理志愿服务中心、南北道救援队等基层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X个,有效弥补了政府治理的短板和不足,孤困儿童志愿服务团荣获X称号。
“媒”,即媒体宣传引导。
发挥各类媒体典型宣传、舆论引导、舆论监督作用,激扬正气清风。积极拓宽传播渠道,创新宣传形式,X媒体先后对X县基层治理典型经验进行专题报道,X县品牌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持续提升。
二、纵向上打通全领域链接共建,畅通“人人尽责”参与渠
道针对社会治理事项分流转办渠道不畅、效率不高等问题,X县创新搭建治理运行机制,链接线上和线下,全领域贯通县、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线上,纵深推进“互联网+社会治理”。深化“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推动社会治理服务全要素与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互为支撑。依托“雪亮工程”,整合党建信息平台、智慧民调信息系统,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对接,建立集信息采集、纠纷受理、数据集成、智能研判于一体的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实现县镇村三级指挥平台实时对接,形成“网上收集研判、线上分类处理、线下督查整改”的闭环式工作流程。社区群众通过小程序,足不出户就可将自己的烦心事一键反映,超出设定时间社区未回复办理,诉求将进入镇街督办环节,镇街未及时办理,平台督办处置,畅通群众诉求“一键直达”渠。
在线下,搭建“一体两翼”治理服务格局。“一体”,即社会治理共同体。“两翼”,即一手抓审批制度改革,力促“最多跑一次”;一手抓群众诉求化解,力争“最多访一次”。一方面,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层级办理”,深化规范提升三级行政审批服务大厅,设立X处便民服务站(点)、X个村(社区)网上分厅,下放“工商登记、食品经营许可”等X项便民服务事权,上线X项“一链办理”服务。另一方面,依托县镇村三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创新搭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载体平台,健全诉求收集、分析研判、信息传导、问题化解、结果反馈、督导考核评估机制,整合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资源,引入志愿者协会、心理咨询、人民调解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入驻平台、协同共治,让群众从过去“有事不知找哪里”变成现在“平台一站式办理”。
在分工上,县镇村三级社会治理共同体平台有着明确的职能定位和鲜明角色分工。X县级平台主要是统筹协调全县社会治理资源,汇聚各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推动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一线,推动服务向基层延伸、矛盾在源头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镇级社会治理共同体平台主要是整合信访、司法调解、12345服务热线、综合执法等力量,攻坚化解村
社区上传的诉求矛盾和“老旧小区”等治理难题,确保问题在镇级平台消融化解。村社区社会治理共同体平台主要是组织说事议事、开展集体活动、排查苗头问题、提供贴心服务,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党员先锋作用,把群众组织发动起来,实现党领导下的群众自治。
三、维度上强化全周期闭环共管,筑牢“人人享有”机制保障
针对社会治理碎片化、分散化等问题,X县牢树“制度+技术”的治理理念,以制度为保障、技术为支撑,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全周期闭环管理,实现“当下改”和“长久治”的有机统一。
构建“平台统筹、层层细化”的治理运行机制。以“平台思维”推进社会治理事项办理,依托三级社会治理共同体平台,创新“信息收集—分析研判—信息传导—问题解决—结果反馈—督导考核”事项办理流程,实现群众诉求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张网共治、一揽子解决,有效代替了“领导指示”层层转达、处理问题多次开会研究的传统办事模式,从机制上保证社会治理持续深化,实现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
搭建“网格吹哨、县乡报到”的治理服务机制。按照“人、地、事、物、组织”全覆盖和“一网多用、全科多能”的原则,将分级分类划分成X个基础网格,依托社会治理指挥系统,通过“码上办”小程序或手机APP上传,对网格小微服务事项实行“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实现群众诉求“收集、核实、处置、上报、分流、督办、反馈”闭环办理,形成“网格办小事、报大事,部门办实事、解难事,平台好办事、办好事”的工作格局。
搭建“关口前移、源头化解”的矛盾预防机制。以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制定出台《规范村级小微权力运行的实施意见》,明确村干部权力义务和底线红线,实现“小微”权力规范运行,预防和减少基层矛盾纠纷。健全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平安X县、健康X县建设,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矛盾纠纷实行每月排查一次,镇级每半月排查一次,村级每周排查一次,网格每天排查一次,确保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搭建“联席联办、专督专考”的责任落实机制。创新建立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联席会议制度,由X县委副书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汇报、督导进展、解决问题,打破各领域、各部门“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体制壁垒,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协同治理。建立健全督导考核工作机制,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纳入镇街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以责任落实倒逼任务落实,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取得实效。
X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X精神,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主线,以社会治理服务平台建设为主抓手,以全科网格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流程再造为发力点,聚合资源,延伸服务,创新构建了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张网共治、一揽子解决的治理机制。多家媒体对X县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在全省会议上,X县作了典型发言。
一、启动党建红色引擎,凝聚社会治理之“魂”
注重把党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推进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把社会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发挥X县委“一线指挥”、镇街党(工)委“龙头带动”、村社区党组织“轴心牵引”作用。设立9个社会治理工作专班,由相关县级领导牵头,分工分线负责、专班化推进。率先设立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负责统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
二是强化组织引领。按照支部建在网格的原则,推进网格党支部建设,创新构建“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总支—网格(小区)党支部—楼院党小组”的组织体系,实现网格党组织全覆盖,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紧密衔接,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覆盖到每一个网格。全面做实社区“大党委”制,吸纳驻区单位、“双报到”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参与社区重大决策和重要活动。探索“楼宇网格化”党建,创新构建“组织亮旗、党员亮相、群众亮招、物业亮星、执法亮剑、网格亮责”的社区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