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应加快教育公平政策落地
在决策层发布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后,近期xx等地陆续公布相关配套措施。不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也应从根本上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
“双减”后应加快教育公平政策落地
在决策层发布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后,近期xx等地陆续公布相关配套措施。不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也应从根本上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双减”是上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简称,名为减负,并不仅仅是一个学生负担问题。因为,大范围过度培训将直接影响教育考试评价结果的真实性,还挤压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时间、内容和价值取向,与“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相违背。
所以针对校外培训,各地政策几乎一致。除了都强调“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以及“外资不得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等监管要求,xx还在xx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要求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且不得“分红”。此外,教育部xx日在官网发布校外教育培训违规行为处理典型案例,涉及省市包括xx、xx、xx、xx、xx等,主要涵盖问题包括“在职教师违规补课”“无证办学”“培训机构违规收费”“发布虚假广告”和“内外勾结、监管失职”等违规行为。
可见,随着各地“双减”配套措施落地,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学科培训的生存空间大为压缩。不过要消解家长们的教育焦虑,这样似乎还不够。
其实,一直以来校外培训也令不少家长头痛,既花钱花精力,又被迫卷入“别人孩子都上,自己孩子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的内卷状态,最终导致整个社会陷入囚徒困境,当下全面整顿可谓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从校外培训诞生的背景看,承担了公立学校部分教学任务无疑是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公立学校特别是小学存在“三点半”放学现象,初衷是为学生减负,结果却导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更有甚者,部分公立学校教师“默认”并参与校外培训创收。
因此,各地在严打校外培训之际,还应该将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摆在重要位置,让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多地在校园内完成。如xx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将实现三个“全覆盖”:公民办学校全覆盖、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服务时间一般不少于x个小时,结束时间一般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初中学校可探索在工作日晚上开设自习班。
另一重要方向是全面践行教育公平。对此,消灭学区房、填补义务教育洼地是目前最为迫切的。过去两年,各大城市对学区房的追捧有目共睹,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学区房越受捧,基础教育资源便越倾向于“按财富分配”,并最终导致“菜小愈菜”,严重违背教育公平原则。同时也会让买不起学区房的家长陷入焦虑,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会想方设法寻求各种相对学区房成本更低的校外培训。
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尽量让每一个孩子的起跑线都一样,包括多校划片、公民同摇、名额到校、优质教师强制流动等方式,都应该被利用起来,目的是消灭所谓的“差校”,弱化“学区”,从而均衡教育资源配置。xx日,xx宣布新学期起将推动大面积、大比例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此举让所谓优质学校的师资将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
换言之,“双减”政策背景下对校外培训的整治顺时应势,但填补校外培训缺口及全面践行教育公平的举措也需要尽快落地,目的是让家长们的焦虑情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双减”也是一次对社会心理的减负
遍地开花的培训班补习班大大加剧着教育焦虑,更衍生出一系列教育乱象。强大的“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可许多花钱堆出来的所谓教育,其实是一种无效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实“双减”,不仅是给孩子书包“减重”,给家庭支出“减压”,更是一次对高度焦虑的社会心理的必要校正。
继国家层面出台《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后,本市近日也拿出了具体的“双减”措施,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长期受到各方诟病。越来越重的书包、奔波赶场的培训,压得孩子和家长喘不过气来。针对这一病灶,从中央到地方没少出政策,而如今“双减”出台,统筹校内和校外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做出全面部署,更进一步戳到了症结、抓住了裉节儿。就拿xx的一揽子举措来说,在校内,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引导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出台x项举措深化培训机构治理,有力祛除资本炒作的虚火。减负与治乱齐抓,校内与校外共管,标本兼治、长短结合,体现出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的系统思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家庭最看重的就是孩子,最重视的就是教育。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有个好的前途,也是天下父母的朴素期待。但这份对教育的“重视”,这些年却大有被绑架、被异化之势,一个典型表现,就是“补习+报班”喧宾夺主,“课堂不学、课外补课”“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等问题十分严重。放眼望去,遍地开花的培训班补习班大大加剧着教育焦虑,更衍生出一系列教育乱象。比如培训幼龄化,咿呀学语的婴童就被家长带去早教班上起了“情商课”;比如内容超前化,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竟被要求掌握上千英文词汇,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得似懂非懂地“啃奥数”起跑线不断提前,内卷化愈发激烈,强大的“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很多人只能被迫报班以求心安。而随着“鸡娃”之风蔓延,在“不给孩子报班就对不起孩子”的强大心理暗示下,家庭教育投入水位一直被抬升,养娃俨然成为“投入无上限”的军备竞赛。
教育领域被浓重的焦虑裹挟,搅得各方苦不堪言。可许多花钱堆出来的所谓教育,其实是一种无效负担。市面上蜂拥产生的大量培训,名目花哨却大同小异,含金量极其有限,多是在营销上极尽所能。广告推介铺天盖地,无非就是拿“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之类夸张话语渲染竞争、唬人入坑。久而久之,在“焦虑-报班-更焦虑”的螺旋中,家庭和社会资源被严重错配乃至虚耗,不仅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而且教培市场的畸形膨胀,也滋生出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等问题,“退费难”“卷钱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
乱象频仍、焦虑蔓延,到了必须整治的时候。从此番“双减”政策的具体指向看,一大关键就是对校内校外的角色与责任进行了厘清,以正本清源稳定社会预期,给广大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明确具体的政策指向,清晰可感的操作路径,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度,让各方充分感知到了国家坚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决心,有助于引导家长从被迫“鸡娃”的赛道上走出来。人为制造的内卷焦虑少了,高度紧绷的神经就能慢慢松弛下来,全社会的教育心态也会更加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实“双减”,不仅是给孩子书包“减重”,给家庭支出“减压”,更是一次对高度焦虑的社会心理的必要校正。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受教育者是有生命的个体,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在每个年龄阶段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需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揠苗助长填鸭漫灌只能是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