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服务业发展调研情况的报告
区发改局
根据全区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安排,近日,对全区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作为日照市的驻地区,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
关于全区服务业发展调研情况的报告
区发改局
根据全区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安排,近日,对全区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作为日照市的驻地区,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我区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调创”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临港”、“临钢”、“临空”优势,在巩固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金融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全区服务业呈现出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的良好势头。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89.5亿元,同比增长6.3%,占GDP比重达到63.8%,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332.04亿元,同比增长17.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87.3%,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71亿元,同比增长9.0%;实现服务业地方税收26.2亿元,占地方税收比重79.5%。2017年1—3月,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5.5亿元,同比增长9.9%,总量、增速在两区两县中均列第1位;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17.84亿元,同比增长47.44%,同比增长14.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9.5%。在总量不断攀升的同时,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金融保险、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9.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5%。服务业在全区产业结构中已占据主导地位。
一是传统商贸业持续繁荣。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商业网点建设,引进了华润万象汇、大润发超市、苏宁广场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商超和城市综合体,投资5亿元新建日照市农产品批发市场1处,对23处农贸(便民)市场进行统一改造提升,凌云集团、友谊商店、农夫田歌等企业积极开展社区便利店、连锁店建设,逐步构建了以东、中、西三大商圈为核心,以专业市场为主体,以便利店、连锁店为补充的多业态、多层次的商贸流通新格局。目前,全区共发展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2个,商贸流通企业9800户,商贸流通工商业户4.9万户,培育年销售过亿元、营业面积超1万平米的大型商超9个,营业面积超3000平米的大型电器卖场5个,发展连锁店、社区便利店、加盟店149家,营业面积达到10.8万平米。2017年1-3月份,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73亿元,同比增长9.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9个百分点,比去年年底提高了0.8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分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8.78亿元,同比增长8.4%。分行业看,汽车类实现零售额2.0亿元,同比下降19.6%,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8.2亿元,同比下降2.9%,八大商场实现零售额10.6亿元,同比增长4.16%。
二是交通物流业平稳发展。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仓储运输、货物联运、配送中转等业务,初步形成了以港口为端点、以内陆物流中心为集散点的物流产业体系。临港商务区规模逐步形成,中盛国际商务港、蓝天国贸中心、海纳大厦、兴业喜来登广场、天德海景城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吸引了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入驻。2016年我区新增运输车辆404余辆,运输企业(含物流公司)25家,总量分别达到3568辆、498家。办理上岗证311余个,持证人员达15000余人。完成货运量2448万吨,货运周转量达48.96亿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2016年度,交通运输物流业实现增加值64.57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约为22.31%,交通运输物流业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之一。
三是金融保险业发展迅速。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鲁南国际金融中心”的部署要求,加大对金融保险类项目招引力度,先后引进了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齐鲁证券、中信万通证券等新兴金融保险机构,初步形成以日照金融大厦为龙头,以烟台路、泰安路和济南路为产业轴的金融产业集群。目前,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68家,法人金融机构25家,证券公司营业部4家,期货公司营业部3家,保险机构40家。发展新型金融组织21家,其中:小额贷款公司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6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10家。截至2016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79.80亿元和1420.98亿元,较年初同比分别增长16.2%和7.3%。全区已有19家上市挂牌公司,去年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8.57亿元。实现金融服务业增加值62亿元,增长10%,高于全区生产总值增速5个百分点;实现税收收入6.5亿元,占服务业全部税收收入的24.9%,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9.9%。金融服务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成为拉动全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四是信息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快速起步。依托高新区服务外包基地、电子产业园和清大华创产业园,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加强自主研发,促进产学研结合,建成了两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了全国首个蓝色经济引智试验区,集中招引了美国甲骨文科技、残友信息科技、窝窝团商城等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与高端业务开拓能力的跨国公司以及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软件开发、研发设计、动漫设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高科技领衔的高端服务业。目前,2016年全区新招引服务外包企业2家,新纳统服务外包企业6家,全区服务外包企业达到70家,实现服务外包执行额1.5亿元,占全市服务外包执行额的95%以上。全区发展电子商务企业、业户3000余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201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可达247亿元。
五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紧抓“旅游富市”战略发展机遇,按照“景城一体、全域发展”的思路,在滨海旅游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乡村旅游和以西部三镇为重点的山水生态旅游。龙门崮旅游度假区、花仙子婚庆文化产业园、河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南湖旅游文化城、海曲九龙湾休闲生态园、蓝莓湾休闲采摘、月湖山水城市农庄等一批精品生态旅游项目成为XX旅游的新名片。2016年全区新创建A级旅游景区3家,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精品采摘园4家;全年接待游客1210.95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12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6%和15.8%。同时,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也不断加快,通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我区先后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黑陶之都”等称号。
六是楼宇经济快速发展。以“两个商务区、一个商业区”为核心,按照“错位发展、特色集聚、有序推进”的原则,聚力推进服务业楼宇项目建设,打造现代服务经济的“增长极”。在中心商务区,以淄博路为主线,加快其向南北辐射布局,建设发展了华润万象汇、大象国际、安泰国际广场等项目,形成了以休闲购物、金融证券、文化娱乐、企业总部等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在临港商务区,沿上海路和日照港区,建设发展了中盛国际商务港、日照港国贸中心、海纳大厦、海洋财富中心、天德海景城、兴业喜来登广场等项目,形成了以货物贸易、船代货代、餐饮旅游等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在老城区商业区,以推进传统商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建设发展了东关北路商业街、苏宁广场等项目。目前,全区已建设商务楼宇56个,建成楼宇面积90余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400余家,其中重点推进的服务业楼宇项目42个,计划投资370亿元,总建筑面积1400多万平米,兴业财富中心、日照港国贸中心、大象国际商务中心等17个项目投入使用,新入住企业600余家,金融大厦、兴业财富中心等两个项目地方收益超5000万元。兴业喜来登、天德海景城、苏宁广场等19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总投资127.53亿元,建筑面积327万平方米。兴业喜来登A栋写字楼整栋出售给财金集团,酒店与喜达屋合作预计2018年营业;天德海景城A栋30楼以下已有10家企业入驻,B栋正在装修;苏宁广场诺福特酒店正在装修,预计2017年上半年营业。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9个项目正在洽谈推进,总投资40.5亿元,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