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关于当前“农民荒”和农村“空心化”的几点思考 “百村调研”实践活动山西省永和县赵家沟村归来有感 2011年6月12日-18日,笔者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实践活动,在国家级贫困县、山西临。
2011年6月12日-18日,笔者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实践活动,在国家级贫困县、山西临汾市永和县的坡头乡的赵家沟村驻村5天,和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分别入户或到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累积交流农户20余户,与30余位县、乡、村的基层干部,以及10余位乡小学教师也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流。在驻村生活和交流过程中,一方面充分感受到了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村近年来收入增长对“幸福感”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强烈感受到在当前农业发展、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永和县地处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临汾市西北边缘。东邻隰县,南连大宁县,北与石楼县接壤,西与陕西延川县一河之隔。全县人口6.4万,其中农业人口5.3万,辖2镇5乡,79个行政村,306个自然村。永和属十年九旱,属雨养农业县。全县土地可利用面积169.5万亩,人均占有26.25亩,现有耕地面积34.7万亩,人均5.37亩;基本农田11.8万亩,人均1.87亩,林地面积66.4万亩,其中乔木林31.39万亩,经济林35万亩。林木绿化率36.5%,森林覆盖率17.3%。目前红枣、核桃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已成为该县的主导产业,2010年底,全县经济林面积达到35.5万亩,产量达到1700万公斤,经济林产值达到65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4%。具有丰富的煤炭、煤层气等地下资源。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6亿元,资产投资完成3.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31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8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16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数的63%和31%。
赵家沟村是坡头乡呼家庄行政村中的一个自然村。呼家庄共有农户146户,人口523人,耕地总面积7000多亩,其中包括退耕地1800亩。5200亩的种植土地上,沟坝地1600亩,其余是坡地。赵家沟村,现有村民65户,234口人,除去外出务工人员和读书人员外,在村常住约130人,其中低保户9户、五保户1户,耕地面积2500多亩,其中平地600亩,主导作物是玉米、核桃,核桃有1300多亩,3万多株,已发展养猪户8户。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即使山西永和县赵家沟这样偏僻较穷的山村,国家取消农业税、种粮直补、退耕还林、新农合医保、养老、危房改造等政策也得到了很好的执行。老乡们的生活虽然还比较困难,但是比前几年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村民们的生活幸福指数不低。
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赵家沟户籍人口数234口人,在村常住约130人,基本上就是老年人和儿童。经我们与河北、湖南、内蒙等其他省的“百村调研”的同志们交流,其所在的农村也都基本是这种状况。农村人口外流在给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近几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下,“民工荒”的问题时而引起普遍关注,所谓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问题的讨论也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就在公众对“民工荒”问题寄予注意的同时,却将藏匿于“民工荒”背后的另一种“劳工荒”现象--“农民荒”给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屏蔽掉了。何谓“农民荒”,相对应制造业的“民工荒”来说,就是从事种植粮食等农业的合格劳动者(农民)的大幅减少。“撂荒”就是有耕地没有种,成为荒地,这是农业中的“开工不足”。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事关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的大局。据报道,在全国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地区的农村,土地撂荒的面积并没有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强而减少。相反,随着农业高成本、贫富差距拉大的种种现实,部分农民认为“种地不如打工”,使土地撂荒的面积有增无减。[1]
在我们调研的赵家沟村目前的2500多亩耕地中,还很少有撂荒的现象,但是前景不容乐观,一是目前种玉米、核桃等的主要劳动力都是60岁左右的农民,纯朴的农民大叔大娘,出于对土地和耕种的自然感情依然坚守耕作,但是现在每人平均要经营20-30亩耕地,劳动力严重“超负荷运转”。二是种田辛苦而收入少。
该村农民基本上早上5点起来下地,晚上8点回来,带着干粮和水,栉风沐雨,锄禾日当午,有的田地在5公里以外,有时候就要在地里过夜;据农户介绍,一年收获玉米约3万斤,销售收入3万元,种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万元,如果计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80元,一年到头净收益率很低。三是目前农村已经出现种粮的农民不足,再过5-10年,这些老人无法劳作之时,种粮主产区的劳动力将后继无人,据调查了解,青壮劳力由于种地纯收入太低、种地条件太苦和不体面而不愿回村耕种,青年一代农民“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和谋生的主要办法”、“城乡流动、迁移并定居城市日渐成为农民的最高理想”,即使他们在外务工遭遇困境返村,由于务农经验严重缺乏,也成不了合格的农民。四是在这些地区土地流转在制度上和实践上都还不成熟,加上种地的低利润率,社会资本进入正常闲置土地进行耕种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尽快解决,若干年之后,“农民荒”将不可收拾,农村已经存在的“撂荒”现象将会愈演愈烈,加上粮食生产的时令性,一次发生,影响一季,持续发生,恶性循环,将会严重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我们调研所在的坡头乡在上世纪年代全乡小学生最多时约有800位,2007年减少为200位左右,2009年开始减少为90位左右。现在全乡已经没有初中学校,原有的初中改成了中心小学,有教职工24位,现在中心小学只有68名学生,其他行政村还有四所小学,共有21名学生,平均每个小学5名学生。中小小学的1-6年级分别只有13位、9位、10位、11位、14位、11位小学生,3700平米的校园面积,正在新建的校舍总投入130万元,如果学生继续减少,国家对学校的教学、住宿等基础设施、教职工的经费财政投入将面临巨大的浪费,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将受到极大影响。原来乡里建设的行政村小学,有的已经只有几个学生,有的校园已经撤销而“人去楼空”,改作“养猪”、民房等其他用途。据调查了解,乡村小学学生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三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的适龄儿童的减少,近年来该地农村大多一户家庭只生1-2个孩子,而上世纪大多4个孩子左右;二是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带走了适龄儿童;三是乡村学生到县城、城市等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上学。
此外,在我们的调研中,农村学校民办教师的“同工不同酬”问题比较突出,永和县中小学共有30名民工教师,占,其中坡头乡小学有一名,据校长介绍,民办教师在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上都很出色,但是工资待遇仅为“公办”教师的1/4左右,“公办”教师每月工资为2000-2600元,民办教师每月仅为670元左右;民办教师的处境让人心酸,每次年底公办教师发奖金的时候,校长都让民办教师不来上班,怕民办教师因为没有奖金而感觉不公平和难过。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这篇获得特等奖的调研报告,原稿和终稿有什么不一样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6540.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