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社区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社区人员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化,社会组织类别日益多元化,党员群众活动方式日益多样化,单纯按地域设置党组。
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社区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社区人员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化,社会组织类别日益多元化,党员群众活动方式日益多样化,单纯按地域设置党组织的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已成为新时期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社区建设管理、构建和谐社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县针对社区党员结构复杂分散、兴趣爱好差异大、党员活动难开展等实际问题,按照“志同道合、凝聚人心、提升成效、促进和谐”的标准和“有利于组织群众参加社会活动,有利于开展社区教育,有利于党员为社区服务”的要求,把行业、特长、兴趣、技能和需求相近的党员划分在一起,探索建立社区功能型党组织,寓教育于活动,寓管理于服务,尊重了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有效激发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内动力。
一、做法及成效
1.创新分类设置,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按照区域相邻、行业相近、需求相似和贴近群众组织、贴近群众需求、贴近岗位职责的原则,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辖区内住宅小区、楼群院落内各类群众组织基本情况,以个性特色为纽带把党员组织在一起,分类建立各类组织和党员个人的信息台账,为组织设置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工作实际和党员意愿进行资源整合,采取单建、联建等方式,把行业、特长、兴趣、技能和需求相近的党员凝聚、组织在一起,成立党支部,实现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与发挥作用的有机统一。目前,全县已建立创业带动型、服务社会型、维护稳定型、健身娱乐型、交流提升型等各类功能型党支部26个,功能型党小组123个,吸纳党员800多名。
2.健全运行机制,聚集党组织向心力。制订完善了功能型党组织运行管理的各类规章制度,对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情况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突出功能型党组织专业化、特色化的特点,发挥党员各自优势,带动和吸收具有相同特长的居民群众参与到党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中,提高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和社区党员的党性观念、宗旨意识。一是全面推行承诺制。根据各功能型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党员的实际情况,引导各功能型党组织和党员向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进行公开承诺,充分发挥各功能型党组织的特色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为广大党员和居民群众办好事、解难题,提高了党组织和党员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二是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建立和完善党代表工作室和社区服务站(中心),通过民情受理、分类办理、督促落实、回访测评“四条”纵向受理线,畅通民情受理渠道,并根据办理事项的性质分类办理;通过辖区单位协调线、代表委员建议线、志愿服务助推线“三条”横向联动线,定期安排“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干部下访居民群众,了解民情民意,组织志愿者广泛开展服务活动,依靠全社会力量联动办理民情事项,加大民情事项办理力度,提高办理实效。三是健全完善关爱帮扶机制。依托虚拟敬老院,建立助老服务机制;依托社区康复服务中心,建立助残服务机制;依托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站,建立济困服务机制,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和关怀,有利助推了和谐社区建设。如家住北河新村的张玉国是一位“三无”老人,靠每月200多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苦,社区“爱心助民党支部”成立后,社区老党员**与他结成了帮扶对子,**不但经常带着子女为他打扫卫生、拆洗被褥,还给他送来了一组沙发,就连过冬的煤都为其准备,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