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两聚一高”交出“四新”答卷
——在当选南通市长时的讲话
(2017年2月1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非常感谢大家对新一届市政府领导班子的信任和厚爱,也非常感谢大家对我本人的器重和支持。
赶考“两聚一高”交出“四新”答卷
——在当选南通市长时的讲话
(2017年2月1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非常感谢大家对新一届市政府领导班子的信任和厚爱,也非常感谢大家对我本人的器重和支持,选举我继续担任市长。
从到南通工作以来,不知不觉已是第七个年头,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南通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是让人心生敬畏的崇川福地;南通充满生机、富有潜力,也是令人无限神往的江海明珠。感谢勤劳、智慧的南通人民给予自己政府的大力支持,对政府发出的号召总能积极响应,对政府做出的成绩总能由衷鼓励,对政府工作中的不足也总能给予理解和宽容;感谢同舟共济的市各套班子营造了“众人划桨开大船”的良好局面,我们在市委领导下,团结共事,一心干事,合力成事;还有我的同事,各位副市长和政府组成人员在各自岗位上默默无闻、尽责尽力,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感谢尽心履职的各位人大代表,在选票面前我们将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奋进的动力。
最是一年春好处,时来天地皆同力。新一届市政府任期的五年正是南通发展面临好机遇、赶上好时代、有着好前景的五年。国家战略规划明确南通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的定位,省委省政府寄语我们努力建设上海“北大门”,市党代会描绘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接过奋斗的“接力棒”,十二届市委提出,打造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车组”。本届政府,肩负特殊使命,承载特别期望,必须当好高速“动车组”上高效、协调、有力的执行系统,不断把南通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担当好这一时代重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更是一场新时期的“赶考”。我们不仅要答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考卷”,也要答好“两聚一高”的“省考卷”,更要答好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的“民考卷”。我们深知,“赶考”路上充满艰辛、富有挑战,但是有党和人民召唤在前方、有理想和信念在心中、有责任和使命在肩头,我们一定能够在历史的崭新一页上写下不辱使命、无悔人生的闪亮篇章。
新一届政府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在新的任期内,努力交出“四新”答卷:
经济发展要上新台阶。“万亿生产总值、千亿财政收入,均量超全省平均水平……”这些意味着未来的南通要从置身“苏中领头雁”向定位“全省领跑者”努力。新一届政府的工作要放到双向开放大格局去审视,要对照高水平全面小康新要求去谋划,始终保持创大业的魄力、争一流的志气、出精品的作为。在创新发展上比水平,让产业迈向中高端、企业更有竞争力、创新成为主动能;在协调发展上创实绩,让“五化”同步发展,城乡加速融合,软硬实力一起增强;在绿色发展上见成效,让良好生态成为发展品牌、民生福祉;在开放发展上增优势,让南通在全省有份量、全国有地位、全球有影响;在共享发展上广受益,让全市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民生改善要见新成效。新一届政府的任期正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决战决胜阶段。小康不小康群众说了算,水平怎么样感受最直观。本届政府要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千方百计增加百姓收入。把充实居民“口袋”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抓实富民增收举措,筑牢精准脱贫防线,确保全市人民在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二是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络,更加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切实履行政府兜底职责,更多关注和帮助平均线以下群众生产生活,让他们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三是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和公共产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加强对社会治理的重视,少让百姓为衣食住行忧心、为健康安危闹心、为生存发展烦心。
城市格局要有新提升。正如《南通好家园》里唱到的,“雄心何止向南通,无限风光在眼前”,“都说文章千古事,今日正写锦绣篇”。新一届政府要围绕建设“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创新之都、花园城市”的目标,全面推进新一轮城市和交通建设,加快高铁、高速、港口、机场、轨道交通的无缝衔接,以交通巨变引领城市提升。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布局,完善城市框架,逐步形成Ⅱ型大城市的格局。全面优化城市功能,推进“一主五片两重点”建设,使我们共同的家园更具配套完善、舒适便利、环境优美、人文深厚的气质。大力推动“三城同创”和城市有机更新,有效提高管理水平,着力优化人居环境,把南通建成一个近悦远来的花园城市、幸福港湾。
政府建设要树新形象。一是勇当“闯关者”。广谋改革之策、力行创新之举、勇克发展难关,对最应干、能够干、必须干好的事情,不因困难而不为、不因风险而躲避、不因阵痛而驻足,为南通“转型出关”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二是善做“操盘手”。谋在深处、干在实处,以务实求实落实的作风和干劲,做出组织和人民满意的实绩。三是甘为“店小二”。对企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对群众真心用情、竭尽全力,在“走帮服”上身体力行,在“小康行”中亲力亲为。
打铁先要自身硬。换届之始,履新之时,我们将倍加珍惜手中的权力,倍加珍惜为党和人民干事业的机会,倍加珍惜自己的前程和家庭的幸福,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在工作上划清党纪国法的界线、在行动上处理好为官做人的底线,以务实的作风、浩然的正气、廉洁的形象塑造一支“南通铁军”。
各位代表,此刻我的耳边又一次响起先贤张謇的话:为大众利益事,以强毅之力行。今天的南通是“一个有希望、有潜力、有活力、有魅力的城市”,是一片崭新的“蓝海”。我和政府班子全体成员就是那一滴滴水珠,不管是在草尖上,还是在树叶上,最后终将融入这片大地、这片江海,永不干涸、奔腾向前!
毕竟南通不虚到
(2018年4月19日)
省委决定我赴泰州工作,我完全拥护、坚决服从,衷心感谢组织的信任和培养、鼓励与鞭策。在这草长莺飞、孕育希望的日子告别南通,我从心底深处体会到的是恋恋不舍,是意犹未尽。
这几天,我在想,从南通到泰州工作,也许就是一种缘分。历史上通泰亲如一家,南通先贤张謇修筑的捍海大堤曾经造福泰州人民,他与泰州梅兰芳先生更是忘年之交,戏剧史留有他们的佳话,濠河边塑有他们的雕像。眼看要离开南通,我特意又去寻访这组雕像,也从中了解到,民国8年到11年,梅兰芳3次到南通,其间因张謇专门刊印赠送《梅欧阁诗集》而很是感动,写下“人生难得是知己,烂贱黄金何足奇,毕竟南通不虚到,归装满压啬公诗”。
我是2011年6月9日来南通上的班,一晃已是82个月、快七整年了。在南通的时光是美好的、难忘的,这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头。可以说,真的也是“毕竟南通不虚到”。
毕竟南通不虚到,因为这七年是我人生受益匪浅的时期。
南通具有独特比较优势,是江苏发展的新增长极,也是我人生的大课堂。这七年,我与大家一起见证了南通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巨变,见证了GDP连上三个千亿台阶,见证了中心城市建成区从140平方公里拓展到225.8平方公里……“增长极”的能量越蓄越足、“潜力股”的势头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这片江海大地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哺育了勤劳的人民、催生了伟大的精神,吸引着我去学习、去感悟,让我的内心世界更充实、精神家园更丰富,可以说是“行装压满南通情”。
这七年,我学到了“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南通精神有着独特的内涵,既有大江之奔腾、大海之宽广,又有濠河之婉约,包容、自强、开拓、崇文、务实的特点十分鲜明。七年来,南通精神已深深融入我的血脉和基因。这七年,我感受了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这里,我深切感受到南通历任领导的实干和作为、境界和风格,深切感受到南通发展环境好、干事氛围浓、成事机遇佳,各级领导和干部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懂干事。这种优良的作风时时感染着我、教育着我。这七年,我浸润了强毅力行、追江赶海的人文情怀。从踏上南通这片土地起,张謇先生就给我震憾——“为大众利益事,以强毅之力行”。先生的百年寄语,传递的是这座城市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文化特质。无论是南通先民的拓荒之举,还是改革以来的江海变迁,无论是“南通铁军”,还是“通商群体”,都以追江赶海、通达天下的气度创造出一个个发展奇迹,激励我继续砥砺前行。
毕竟南通不虚到,因为这七年是我履职有所作为的时期。
在南通期间,有幸先后在三个岗位上工作,每个岗位我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和虚度。担任组织部长一年多,按照市委要求,周密组织市县乡两轮自下而上的换届,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交出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担任常务副市长期间,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亲力亲为落实陆海统筹发展、“放管服”等重点改革任务,科学系统构建生态文明“9+2”工作体系,直面矛盾化解“成长中的烦恼”,积极应对有关重点企业流动性风险等,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从未退缩。担任市长两年多时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努力答好“经济发展上新台阶、民生改善见新成效、城市格局有新提升、政府建设树新形象”的“四新”考卷,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履职尽责。
此时此刻,我忍不住想起与大家风雨同舟的点点滴滴。还记得,我们真抓实干、强抓执行,在社会投资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工作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的那种喜悦。还记得,我们致力推动项目大突破,招商局重工豪华邮轮、金光高档生活用纸、恒科新材料等一批百亿级项目落地实施,标志性产业集群未来可期的那种信心。还记得,我们加快城市交通格局提升,沪通长江大桥、盐通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取得突破,兴东机场成为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200万人次,宁通直达动车开通、南通“动车时代”提速时的那种兴奋。还记得,我们直面生态环境敏感期的种种压力,整治环境突出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的那种执着;还记得,我们“刀刃向内”推进自我革命,获批两大国家级试点,“一枚印章管到底”得到李克强总理“点赞”,在全省两轮“双创”环境评价中均列13个设区市第一位的那种激动。还记得,我们精准开展脱贫攻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照护保险制度已覆盖市区120万人、享受近6000人,30多万人次接受上门护理服务,被人社部誉为“第六险”并向全国推广的那种欣慰……这一幕幕共同奋斗的场景如在昨天、历历在目,能够和同志们一起拼、一块干,亲历江海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深感无比自豪!
毕竟南通不虚到,因为这七年是我终身难以忘怀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