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荟”系列№35(14篇)黄奇帆2020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2023-02-22 22:18:36 134

文章导读

黄奇帆2020年上半年 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如椽巨笔”微信公众号 2020年7月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的2020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联系客服提示-笔杆子资料网

黄奇帆2020年上半年

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如椽巨笔微信公众号

2020年7月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的2020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推荐理由:

对2020年经济增速6%左右有信心

(2020年1月15日)

新的一年到了,大家都在判断今2019年增长多少,2020年会增长多少,都有一个形势的预估。我自己判断2019年尽管世界经济比较低迷,美国经济也下行了,欧洲的经济也下行了,中国的外部经济走势趋低,自然也会影响我们中国自身的经济。

一、经济增速2019年在6%以上,2020年预计在6%左右

1~9月份是6.2,2019年全年在6%以上,这是一个认定。之所以这么说,一个是在需求侧,我们国家逆周期的调控,也就是说温度高了就降温,低了就升温,这样的一种逆周期调控,针对需求侧的各种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控。

另一个是在供给侧进行结构性的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在国家有效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调控、改革的推动下,2019年在6%以上。2020年预计在6%左右。

这是一个总的认定,这个认定符合中央提出的6个稳发展的方针。

大家现在一般从投资拉动的角度看,觉得比以前要低迷,但是大家应该理解,整个中国一年的固定投资已达50多万亿元,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哪怕这个数字增长力不像以前17%、12%或者两位数增长,现在是1位数增长,但是这个基数极大。

经济增长靠投资拉动,过分依赖投资拉动的时间段过去了,投资拉动最经典的是2008年出现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国家4万亿元启动投资,然后拉动经济,那时候出现了投资增长力一年16%、17%的增长,所以现在不能过分地依赖投资拉动。

我们现在也不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我们国家的出口数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国,也是非常大的一个基数,所以过分依赖出口来拉动经济也不合时宜。消费我们始终保持在8%左右,也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因为基数也很大了。

总的意思是,三驾马车完全依靠高增长来拉动,已经过时了,基数小的时候可以,现在是不合适的,所以中央提出新常态,主要就是不靠高额的投资拉动、出口拉动、消费拉动,而是更好的、稳稳当当的持续的发展。

我国发展的真正动力,过去40年靠改革开放,今后的10年、20年,继续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今年最好的形势就是由于美国人想跟我们脱钩,倒逼我们更大地开放,大家一定要看到现在中国的开放形势比1990年邓小平南巡时候的开放格局

有过之无不及,是非常大的开放力度在中国大地上展开。

我国最近五六年,平均每年出口增长6%左右,每年的进口增长在10%以上。进出口贸易是双向的,我国市场扩大进口也同样是拉动中国经济,因为进口量大说明中国老百姓消费能力强,一定是消费了再进口,所以进口的量代表了消费的能力。

进口大国说明你外汇储备多,硬通货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进口大国有定价权。再就是进口大国到一定的阶段,人民币就可以直接用作支付进口的货币。

2019年,我们国家进口出口用人民币直接支付,到了7万亿人民币,以前基本上都要花美元,现在有7万亿元人民币的进出口用人民币支付,有这么一个概念,所以代表了中国的支付能力强,进口大国将是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一个标志。

我们国家在投资方面以前是引进外资为主,每年引进1300多亿美元,这个5年引进了6500亿元,这几年我们走出去投资,5年时间投资了7000多亿元,所以我们现在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并重,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推动,也是对中国经济更好循环的推动。

二、东西南北中同步改革开放

我们现在的开放是东西南北中同步开放,以前一般是沿海先开放,沿海开放以后,中部、西部过了3年、5年之后慢慢跟进。现在我们国家开放都是同步,比如说1990年我们最新的开放叫做浦东新区、滨海新区,这个新区的政策是比特区还特的政策,这个政策在前面的10年、20年一直没推开。

十八大以后,全国一下子推出了16个新区,这16个新区有6个在沿海,有5在中部,5个在西部,东中西一起推,这两年我们又推出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现在一共推出了18个,东部有7个,中部和西部有11个,就是说东中西全部开放,一起推,因为自贸区的政策比以前的特区、新区,开放的高度、深度又有新的内涵。

我们国家以前是工商产业,比较彻底的开放,但是在金融、服务业、服务贸易,基本上没太大的开放。有时候说外资可以办银行,但是办了20年的外资银行、30年的外资银行,外资金融机构的资产只占整个中国金融资产的1.8%

我们的工商产业,外资开放了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开放,工商产业里面外资的资产占整个资产的30%,通过这个比例就看的出这个是彻底开放了,那个是相对开放。现在中央提出来要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对服务业、服务贸易、金

融业比较彻底的开放。

我们国家原来的开放是适应外国游戏规则的开放,现在我们既顺应国际的游戏规则,同时也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谈判,比如说最近一个很重大的事,就是中国政府和亚洲十国,加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一共15国,形成一个recept,recept就是这一个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这个自由贸易区代表了人类20多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

这些都是中国5个双向的开放,这个开放从长远说会带动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强国。从我们微观的,具体的各个省来说,现在各个省都沉浸在一个新的开放发展的过程之中,大家都在想自贸区的事、想新区的事,想建设各种新的开放高低的事,这一波的开放当然会拉动经济。

可以这么说,中国越来越开放,而开放一定能带来进步、带来发展,推动中国经济更好、更有质量的发展,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改革,我们国家的改革一直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词是十八大以后党中央作为改革的一个主线、一个纲领提出来的,所以十八大以后的每次中央全会,在确定指导思想的时候总是有这么一句话,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改革、推动开放,等等

这里大家要注意,供给侧结构性是一个基础性制度的改革,是体制机制的改革,一谈改革到位对经济就会有长远的调整,生产关系调整了,推动生产力发展,产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我们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推动中国搞了一轮改革,大家还都记忆犹新,非常重大的改革,不管是承包制还是国有企业改革,还有民营企业发展,发展出几千万个个体户,3000多万个民营企业,还有引进外资,还有股份制,这些都是在供给端,推动生产力的动力是企业,不管是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包括农村承包制的组织,都是从供给端的一种改革,这个改革推动了整个80年代、90年代的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在江泽民总书记、朱基总理的推动下,对我们企业经济降成本做了很多供给侧的改革,比如当时把税收从55%降到33%,后来降到25%,然后在特区、开放区税收一下子降到15%,这个就是降税费,增加企业的效益。

降成本里面包括3000多万的多余的冗员、工人下岗再就业,帮企业降成本。比如说让企业办社会,剥离了,也是降成本。比如说我们企业中的坏账、破产关闭,当时差不多有5000亿元的企业破产核销坏账,还有13000多亿元的债转股,也

是帮企业降成本。跟我们现在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是异曲同工,一码事。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具有长周期意义的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是说中国正在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大地上推进,只要在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就不会丧失动力,就会不断地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前景持乐观态度,所以说2019年经济增速在6%以上,20206%左右是应该有信心的。

三、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要说产业的话,我们在座的企业都是内行,都是企业家,怎么发展呢?自己的脚穿什么鞋,自己最理解,我这边要说的话,我们国家现在有五六个方面的政策,顺应这种政策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比如说最近18个自贸区,自贸区聚焦的政策最核心的,它不是保税区,不是以前的开发区,搞工业搞什么,自贸区最重要的政策就是6个自由,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自由、物流自由,还有数字经济的自由,还有人员进出就业的自由。

在这6个自由下,中国经济的服务贸易会有非常大的发展,恰恰在服务贸易上,不管是在座的还是整个国内,这一块在过去的几十年做得不够好,我们的服务贸易一共7千多亿元,出口才2000亿元,进口2000多亿元,逆差3000多亿美元,效益很差,劳动密集型。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

一是我们自己家里的服务贸易都让别人做了,比如我们有4万多亿美元进出口货,这个4万多亿美元进出口所对应的服务贸易,4万多亿美元要结算、要保险、要国际物流仓储运输,大部分是外国人在干。我们自己怎么让别人去做服务贸易呢,说明我们这块不够发达。

在自贸区的政策推动下,这一块原来做不起来,现在就做得起来。

二是我们现在的产业链制造业做得很宽,但是产业链上的服务企业大部分是外国企业,同样在产业链、供应链相伴随的服务企业,大量的外国公司我们开放,我们自己发展都是可以的,现在是大量的外国公司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企业注册点都注册在香港、新加坡等境外。

如果注册在境外的外资,我们欢迎注册到国内来做制造业服务业,另外也可以做这方面的服务业。外资来办金融机构也是服务贸易,学校、医院文化方面也是服务贸易,数字经济也是服务贸易,这一块可以展开。

现在中国制造2025,时间点也就是六七年的时间,这方面有九大行业,如果涉及这个行业应该非常扎实努力地展开,这9个行业都是战略信息制造业,

包括机器人等一共九个方面。

我们现在如果想搞金融,你现在再去搞银行、保险、证券意思不大,大机构早就把市场占领了,但是产业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数字金融、科技金融这一块方兴未艾。

如果说过去5年搞了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房产公司、工业企业可能都搞了一些全牌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但这些金融机构脱实就虚,自我循环,现在资管业务一搞可能2/3都会趴下来。合理的方向是这些趴下来的金融机构,照样可以重组,和实体经济的产业链、供应链结合,为产业链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实实在在,今后的空间极大,这也是一块。

以上所举例子都是大方向、大趋势上,中央政策也鼓励的,更重要的是市场决定未来,市场上这一块空间很大,所以跟着市场走、跟着国家的政策方向走,大家的前景都会很好。

有一句话不能忘记,我们现在每个企业都在各行各业内发展,一定要认识到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未来,如果你不出现新领域,又把自己原来熟悉的东西熊瞎子掰苞米掰一棒丢一棒的话,那也是得不偿失。

所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与时俱进的技术改造创新发展,同样是很有前景的。

公共卫生领域需要供给侧全面改革

(2020年2月9日)

此次疫情的发生发展是不是说明我国现有公共卫生体系、传染病防治工作还有很多系统性问题?有没有可能从根本上杜绝重大疫情发生、把疫情消灭在萌芽?大疫倒逼我们深刻反思。国家需要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领域的供给侧全面改革,解决该领域的方向性问题、系统性问题、基础性问题,让该领域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下是五个建议。

一、关注公共卫生消费与投资的高效性

40年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消费潜力不断释放,GDP从

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0万亿元。2010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在GDP中的比重大致各占1/3,但最近510年,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消费已占GDP60%左右(2019年),而投资和净出口仅占40%左右。可以肯定,要保持经济长久增长,就必须保持并扩大消费的拉动力。

消费包括个人和政府公共消费两部分,总体看,个人消费虽有一定上升空间,但已有限,而政府公共消费——包含教育、卫生和文化等却存在巨大潜力。以往,政府基建投资比重较大,但公共设施投资和公共消费比重较低。比如全国医院数量,从1978年的9293个增长到2018年的33009个,扩大3.55倍,但同期GDP增长240倍。二者增幅落差明显,这说明我国公共卫生投资明显不足。2018年,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财政支出1.6万亿元,仅占GDP1.7%。

为此建议,疫情之后,财政应把计划投资项目上的钱,转移一部分到公共卫生等公共设施领域,提高国家公共卫生供给质量,并以此政府消费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经验表明,财政投资铁路、公路的基础设施,其只有30%左右转化为当年的GDP;但投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及设施,大致60%70%可以转化为当年的GDP。因此,同样是财政投入,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资效率更高,对GDP的拉动作用更大。同时,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形成社会服务平衡。

二、增量提质扩编中国医疗系统

此次疫情表现出我国现有医疗与公共卫生系统不充足、不合理、不平衡的问题。实际情况是,除北上广深杭等发达城市外,许多大城市三甲医院数量不足、设施配置不到位,而中小城市各级医疗资源配置更是不齐全、不合理,医疗设施、医治水平参差不齐。这就是大城市、大医院往往应接不暇主要原因。

对比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许多小医院的设施配备与大医院基本无异。所以,有计划地补齐城市医疗系统短板,提高医疗设备质量,这就是财政公共消费的具体内容,而且政府每投入一台设备立即可以服务民众,变成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文荟”系列№35(14篇)黄奇帆2020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69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