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荟”系列№44(11篇)娄勤俭2020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2023-02-22 22:27:03 168

文章导读

娄勤俭2020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如椽巨笔”微信公众号2020年7月 今天为大家推荐是的是现任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推荐理由:士 。


联系客服提示-笔杆子资料网

娄勤俭2020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如椽巨笔”微信公众号2020年7月

今天为大家推荐是的是现任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推荐理由:士

他将自己超强的逻辑天赋、高超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政务文字融合在一起,并有效地转化成为文字综合能力。不仅文章变得文质兼美,而且提出了很多“重量级”的概念,如“城墙思维”“系统化思维”“综合平衡”等超前的工作理念。中央能将他从“科技高地”陕西调往“经济重地”江苏,也足以证明他的综合能力。

士士士士

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1

奋力开“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新局面14

携手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29

在考察检查大运河江苏段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2019年9月21日,发表于2020年)

这次既是调研,也是工作检查,我们用了三天半的时间,全程考察了大运河江苏段以北部分,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工作进行了检查,沿途听取了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徐州、宿迁、淮安、扬州四市的工作汇报,总体感到,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起势很好、成效明显,各地各部门思想共识高度凝聚,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工作举措不断创新,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大运河立法、文旅基金设立、研究院组建、出版工程实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等具有开创性意义,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首届大运河文博会等成功举办,推动江苏运河文化走向世界,充分体现了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追求和积极成效。对此,省委充分肯定。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全省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扛起历史责任,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传承中华文脉交出时代答卷,让千年运河留下新时代的江苏印记。

一、深刻理解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极其深刻又极为形象地指明了大运河的特征和重要作用。平时我们大多从资料上看大运河、部分地了解大运河,这次调研,真正行走在大运河上,才更深刻地理解了总书记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才更真切地体会到大运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一脉活水。这几天,我们乘船从徐州沿运河而行,看到河面很宽阔、运输很繁忙,充满了生机活力。有不少人认为,大运河已经是历史之河了,很多地方河道都干枯断流,发挥不了多大的运输作用。事实并非如此,大运河江苏段至今仍然水量丰沛、通航良好。这次看了,实际情况还超出预期,特别是流经徐州后三度“借湖行运”,与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融为一体,河道最宽的地方接近2公里,综合功能保存也最为完整,通航里程达687公里、占总里程近3/4,年货运量约4.8亿吨,这样的运力就是与长江一些区段相比也毫不逊色,我们去看的扬州邵伯船闸,年过货量高达2.5亿吨,是长江三

峡船闸的近2倍,还创造了日通过108万吨的全国内河船闸最高纪录。不仅如此,江苏段还是江水北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通道,调水出省超过40亿立方米,源源不绝的运河水滋养了苏北以及更北地区的广袤良田,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吃水问题。由此可见,大运河虽流淌千年,但至今仍奔腾不息、生机勃勃。

大运河凝结着先人的智慧结晶。大运河很多治水、漕运、水利开发工程设施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我们的祖先创造性解决了开源、蓄水、地形、洪沙等诸多水利难题,高超的治水智慧、水利工艺,现在都让人赞叹不已。我们看了淮安的清口水利枢纽,确实非常了不起“,借自然之力以用之”,在水系格局极为复杂的情况下,以束水攻沙、蓄清刷黄之法解决了漕运畅通的大问题。这个方法,黄河治理至今都还在沿用。大运河流到扬州境内,水流急转直下,古人为了抬高水位、减缓流速以保漕运,把一段直线百米的河道改成1.7公里的三道弯,这也是一大创造。在扬州考察时,我们登上高台俯瞰“,运河三湾”尽收眼底,每一道弯都淋漓尽致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这种智慧理念对扬州整座城市的规划建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这些工程是大运河江苏段灿烂水工文化的缩影,凝聚着高超的水工智慧。刚才,水利部门的同志也作了汇报,我特别感慨,水利工程建设确实是利在千秋的大事,一代代江苏运河人继承先人智慧,没有停下开凿、疏浚、修缮、治理的脚步。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运行40多年依然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泵站枢纽,堪称现代水利工程的典范。现代科学技术赋予水工文化新的活力,大运河积累的祖先智慧随时代不断进步、福惠后世子孙。

大运河是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沿运河走,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运河生则城市生、运河兴则城市兴。大运河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孕育滋养了一座座名城古镇,大运河文化也在城镇繁华和人民生活中得到“活”的传承,光是我们江苏段,就座落着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12座历史文化名村,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遗存,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28处。徐州自古是运河中段的重要枢纽,我们去看了户部山,明清古院落和建筑群鳞次栉比,记载反映了西楚、运河、建筑、民俗等各种文化绵延叠加、交融影响;我们考察的宿迁皂河镇龙王庙行宫,是全国众多乾隆行宫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持最为完好的一处;淮安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一条里运河完整记载了淮安漕运文化、河工文化、江淮文化的集中性和代表性,盱眙县古泗州城深埋水下330多年,几年前经考古发掘后重现天日,从出土的大量文物,我们

可以想象当年这个“水陆都会”的繁盛;扬州作为“中国运河第一城”,早在隋唐时代就以“十万人家“”十里长街”繁华而著名;运河沿岸还有邵伯、河下、皂河、窑湾等众多古镇枕河而建,穿越千年时光。考察期间,我们行走在名城、古镇的街巷之中,处处都能感受到大运河的活力和文化浸润,这些地方不仅依旧商家林立、熙熙攘攘,人们还可以欣赏到南北交融的园墅楼台,聆听南北大戏里的运河故事,品读四大名著与大运河江苏段的不解之缘,或是领略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技艺,这些特色浓郁的文化元素,都源于大运河的南来北往,融入了寻常百姓生活,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福祉。

所以,总书记讲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不仅仅在于大运河是运输水道,更是传承千年的文化动脉;是经济带,更是丰富多彩的城镇带、文化带。可以说,大运河是活着的文化载体,是滋养江苏发展的生命之河、灵性之河。

二、以科学的理念统筹推进保护传承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出了“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要深入领会、坚决落实。江苏段作为大运河的核心段,是全线历史最悠久、文化遗存最丰富、活态利用最好的河段。国家《规划纲要》中江苏纳入核心区的县(市、区)、纳入六大文化高地建设的城市数量、纳入国家工程的重大项目也是运河沿线省份最多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也明确大运河江苏段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的重点建设区。全省上下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树立科学的理念、发展的眼光,把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把江苏段打造成为走在全国前列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让这一“流动的文化”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文荟”系列№44(11篇)娄勤俭2020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70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