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华荟”系列№1(10篇)卢新宁精选讲话文章汇编

2023-02-22 22:37:33 132

文章导读

卢新宁精选讲话文章汇编 “如椽巨笔”微信公众号 2018年9月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现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卢新宁的讲话文章汇编。 推荐理。


联系客服提示-笔杆子资料网

卢新宁精选讲话文章汇编

如椽巨笔微信公众号

20189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现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卢新宁的讲话文章汇编。

推荐理由:

1.北大才女她于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之后在校考研,主攻中国古典文献学。高起点、高学历、高层次、高品位使她的文学素养和文字能力有了高提升。在2012年时,她作为北大中文系友代表,参加了北京大学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发表了题为《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致辞,因其文质兼美,成为网络爆文,至今赞赏之声仍然经久不息。文学硕士毕业后,直接到中国新闻界的顶峰——人民日报社工作,成为一名记者,在教科文部工作13年,历任编辑、副组长、组长等职务,期间发表了不少优秀的新闻报道和评论言论,实现了由北大才女向新闻精英的转变。2003年,被破格聘为高级编辑。

2.评论掌门2004年起,任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2009年任主任。

在评论部工作10年内,始终践行着追求比一天更长的生命的人生和事业的誓言。人民日报评论部是人民日报核心部门,经常要对时局表明身份亮出态度。文章既要旗帜鲜明、严谨缜密,又不能死板面孔,满篇官话;既要文采熠熠、气势磅薄;又要有血有肉、有理有据,能处理好这些矛盾很难!因此,这10年的历练加速了她的成长成熟,也收获了骄人战绩:她在报社支持下创办新闻时评栏目《人民时评》,于2006年获得中国新闻奖;所写网络时评《华南虎能否成为一个契机?》获中国新闻奖;连续两年被人民网评为大网评人;还曾主持人民日报言论专栏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以及人民日报何振华署名评论的撰写工作。同时,她也是任仲平署名评论写作小组的主要成员任仲平是一个创作集体,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其所撰写的《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光荣属于伟大的奥林匹克》以及主持撰写的《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30年不变的时代呼声》《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等评论文章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力。其中,《选择,凝聚在信仰

的旗帜下》还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她撰写的论文《从政治宣传到政治传播》,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文章高手她的文章特别是评论文章的风格,可以用她对《人民时评》栏目的观点来概括: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左宗棠语高处立,是着眼高端,着眼大局,着眼大处;就平处坐,是要脚踏实地,坚持平民思维、百姓视角、大众容易接受的评述风格;向宽处行,是视角宽阔,题材宽泛,说话的宽松,栏目的路子宽广。她坚持通过网络检验真知:曾多次主动做客强国论坛,接受网友的意见建议;也经常上网观看评论,及时了解网友对自己作品的反馈。她多年淬炼而成的敏锐思想和锐利笔锋形成了独特的文字特点:平实不平庸,尖锐不尖刻,指出不指责,强调不强加。同时,她又是一位理论大家,曾提出过寻找最大公约数打通两个舆论场”“从政治宣传到政治传播”“让政治有美感、让观点有灵魂等评论理念,在新闻评论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1.写在中国人民击四川汶川大地之际:灾难中挺伟大的中国1

2.参与写作《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体会:

在寻形成8

3.写在改30周年之):30变的代呼声15

4.写在改30周年之):历史的机等待我们把握23

5.《写改革开放30周年体会十年云一纸书29

6.国论座谈仲平背后的故事32

7.写在中国成立60年之):改变历史的时间36

8.写在中国成立60年之):走向复兴的道路43

9.变历史的京时探析从政到政治50

10.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60

写在中国人民抗击四川汶川大地震之际: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

(2008年6月2日)

(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山崩地陷,江河呜咽。

这一刻,即成国殇。

8.0级强烈地震,短短80秒,数百万生命被推到生死边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这场21世纪发生的毁坏性灾害震惊了世界,全球的目光投向中国……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20天前,汶川震动中国;20天来,中国感动世界。

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迸发出世所罕见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将这段日日夜夜标注成共和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新起点。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旗帜下,正在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中国,渴望实现奥运百年梦想的中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考面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自己。

汶川作证:我们这个民族,经得起颠簸!

(二)20个昼夜,汶川作证,中国速度赢得赞誉。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在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紧急号令。震后不到1小时,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随电波传遍全国;震后不到两小时,温家宝总理飞赴灾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连夜召开,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迅速成立,指挥机构高效运转。主题只有一个:第一位是救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在第一时间,解放军、武警、公安快速反应。震后13分钟,全军启动应急机制。在第一时间,受灾地区省委、省政府部署救灾,各级干部奔赴现场指挥。在第一时间,国家减灾委、中国地震局、民政部等启动应急预案,派遣救援队伍,调拨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发出紧急呼吁,号召全社会伸出援手。

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场生死竞速中,第一时间成为最有力的号令,最引人关注的新闻,最能够体现动员能力和应急能力的指标。20个日日夜夜,一个个急促的时间刻度,清晰地记录下一个政党一个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民

的责任。

(三)20个昼夜,汶川作证,中国力量令人惊叹。

灾情重,蜀道难,救援急。全军和武警部队11万精锐20余个专业兵种雷霆挺进,短短几天全部到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支支工程部队短短几天打通生命线,电网、通信全面修复。近400支专业救援队,4.5万医务人员源源赶赴一线,覆盖到每一个受灾村庄。灾区各级党组织站起来,冲上去,共产党员这个名字再一次叫响。

空中、铁路、公路、水路立体运输,国家战略储备紧急筹措,各种救援力量迅速集结,数百万吨食品、药品、帐篷、机械驰援灾区。截至6月1日,中央财政拨款已达182.98亿元,社会捐助超过400亿元。

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全国一盘棋,有力、有序、有效。这场举国参与的生命大营救,是对社会主义中国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强大物质保障条件的集中检阅。20个日日夜夜,世界看到:灾难有多大,中国有多强。

(四)20个昼夜,汶川作证,中国精神感天动地。

日继之夜,生继之死,生死关头呈现温暖深沉的人性光辉。父母张开双臂为孩子撑起生命的天空,老师用血肉之躯为学生肩起死亡的闸门……灾难来临的瞬间,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生与死的边缘,多少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当母亲给怀里的孩子留下临终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当年幼的孩子在废墟下吟唱幸福和快乐是结局,当痛失亲人的县长从废墟中爬起冲向救灾一线……我们读懂了什么叫人间大爱,什么叫尊严勇气,什么叫凝聚挺立。

强忍悲痛,守望相助,中华大地奔涌空前规模的爱心热流。成都数百的哥冒着余震赶往都江堰抢救伤员;南京拾荒老人把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塞进募捐箱;许许多多城市,献血长龙将血站挤爆;一笔笔特殊党费,表达着7300万党员的忠诚;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爱的奉献》募捐现场,短短4小时募集15亿元;各式衣着各方口音,近20万志愿者奔向灾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伸出援手……“我们都是汶川人!成为震撼神州的强音,国际舆论纷纷赞叹中国民众井喷式热忱。

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全球华人结成空前亲密的生命整体。香港特区搜救队、台湾红十字会搜救队赶赴灾区,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遥寄哀思、慷慨解囊。重洋隔不断手足情,关山挡不住中华心。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在世界各个角落,义赈义演、捐款捐物……“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共同心声,又一次道出这个民族历尽磨难而弥坚的生命宣言。

中华民族在大难面前的表现令世界动容。美国媒体载文指出:在这场举国上下的民族行动中,世界看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再铸民族之魂。俄新社则赞誉: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五)20个昼夜,汶川作证,中国的透明度世界瞩目。

这次抗震救灾,从第一刻起,就在前所未有的公开透明中进行。

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震情得到了公开报道。几小时内,国家和地方数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最新震情统计数据,地震伤亡人数在互联网上实时更新。相关地方政府迅速通过手机短信发出上百万条安民信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受灾地区政府的发布会天天举行。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信息传播,安定了人心,稳定了局面,凝聚了力量。

在这场信息传播中,新闻工作者刷新着中国传媒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模式。电视、广播、报纸、刊物、网络、手机,所有的传媒一起开动,全程进行实况直播。大幅照片,前沿报道,在线访谈,生死文字,全面真实地传达了最近的现场、最近的感动。新闻工作者成为又一支抗震救灾先遣队,开放、客观的报道,在传递真相的同时,展现着一个文明社会的公信与责任。

(六)大地震带来了大灾难,但这过去的日夜也让我们看到,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未必不是一个国家成长的特殊历练,未必不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强烈激发。困难是阻挡弱者的高山,也是冶炼勇者的熔炉,更是砥砺强者的砺石。挫折让中国更加团结,磨难让中国走向进步。

回望20个昼夜,许多意味深长的第一次令人感怀。

5月19日至21日,全国哀悼日。五千年中国文明史,第一次,普通百姓可享国哀。新中国近60年,第一次,国旗为自然灾害中罹难同胞而降。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府,履行最庄严的承诺;一个把人的生命摆到最高位置的社会,刻下迈向现代文明的标记。当国旗缓缓垂下,人的尊严冉冉升起,一个国家的品格抬升到新的高度。

汶川大地震,作为受灾国的新中国第一次向国际救援队敞开大门。

爱,没有了疆界;生命,超越了种族。废墟之上一幕幕感人场景,展示了

跨越国界的人性和亲情,是人类命运相连、同舟共济的见证,也是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精神支撑。

中国感谢世界。中国人民将铭记这危难时刻的温暖援助,铭记国际社会的深情话语整个世界都是你们坚强的后盾,并把它化作自强不息的动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七)中国原来是这样!20天来,人们都在感叹。

衡量一个现代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就是看它在大灾大难面前的国家意志、社会价值和公民精神。那些灾难面前一个个第一时间,一个个中国纪录,不仅是政府危机处理能力的展示,更是进步的中国对人民生命的尊重,是发展的中国人文精神的提升,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的见证,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文明力量的升华。

抗震救灾让中华民族空前凝聚,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普通网友留言:

汶川,挺住!中国,加油!海外华人寄语:我为有这样的祖国而骄傲!外国媒体评价:这场地震让世界看到一个有爱心的中国,一个有竞争力的中国,一个真实可敬的中国。

(八)回首20个昼夜,抗震救灾这场伟大战役催生的一切,必将成为珍贵的国民记忆,写进共和国文明进步的历史。

——我们看到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执政党。生命权是最大的人权。抗震救灾

20个昼夜,写下中国人权辉煌纪录。及时通畅的信息披露,举国动员的生死营救,生命至上的国家信念,以人为本的制度创新……始终支撑着大地震中的大爱大智大勇,阐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生命至上、人民为先的政治伦理,彰显着一个执政党的成熟与坚定。

——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信开放的大国形象。公开透明、全程监督、阳光赈灾,充分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国离不开世界。开放,体现社会主义中国对国际人道主义的认同,表达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融入国际大家庭的信心。

——我们看到了民族精神的丰富升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凝聚力;团结、奉献、互助、友爱,现代志愿精神拓展着新内涵;众志成城、和衷共济,因千万个平民英雄的真情故事而鲜活;坚守岗位、干好本职,为爱国主义增添着理性的厚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菁华荟”系列№1(10篇)卢新宁精选讲话文章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93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