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三变”改革培训动员会上的讲话
根据再勇书记的安排,对我市“三变”改革进行全员培训,并通过六盘水电视台进行全程直播。昨天上午,全市“三变”改革动员培训会召开,周荣市长作了重要讲话,为大家上了“。
在全市“三变”改革培训动员会上的讲话
根据再勇书记的安排,对我市“三变”改革进行全员培训,并通过六盘水电视台进行全程直播。昨天上午,全市“三变”改革动员培训会召开,周荣市长作了重要讲话,为大家上了“三变”改革的第一课,从如何提高改革认识、如何统筹推进、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对“三变”改革进行了系统的培训,非常生动、非常务实。根据安排,利用今天下午的时间,由我来作这次专题培训,跟大家一起交流“三变”改革的一些想法和认识,与大家一起共勉,共同推进“三变”改革向纵深发展。今天我主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部分讲为什么要“三变”的问题,第二个部分讲“三变”的基本问题,第三个部分讲“三变”怎么操作的问题,第四个部分讲“三变”要注意什么的问题。其中第二个部分主要包括变什么、谁来变、靠什么变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关于为什么要“三变”的问题
关于为什么要变的问题,从去年开始,大家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之前也提过很多,有些人认为是我们穷,有些人认为是改革潮流,也有人认为是改革倒逼,这些说法都没有错。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强调:“我们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在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听取了再勇书记对我市“三变”改革的做法,5月9日,汪洋副总理批示:请锡文、长赋、静林、永富同志认真研酌。“三变”似有值得更深层次上考虑其价值的意义,请先分别作考虑,择机再议。5月13日,陈敏尔书记、省长批示:远坤同志,省有关部门要到六盘水市去总结经验、完善思路,提出复制推广的建议方案。贯彻好汪洋副总理和克志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谌贻琴批示:六盘水“三变”思路,理念新、机制新、效果好,希望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按照克志书记、敏尔省长的指示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走出一条符合贵州省情,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路子来,努力创造在全省有推广价值的经验。8月25日,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座谈会在我市召开,再勇书记在座谈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对我市“三变”改革总结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原因。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交流。
(一)主要源于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怎么解决农村改革“探索先行、发展滞后”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从农村破题,大包干是改革开放的先声。当时中央文件提出要建立统分结合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践的结果是,“分”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但“统”怎么适应市场经济、规模经济,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个概念如何理解呢?大家都知道,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实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符合当时实际的,有利于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分”得充分、“统”得不够的矛盾,统得不够主要有八个方面:①资源统得不够,这个特点我们六盘水比较突出,三十多年来,农村土地经营分得比较彻底;②资金统得不够,比如我们的涉农资金,都是各自部门自己管理自己的,分散到不同的地方,集聚作用不明显;③技术统得不够,这个最主要的是技术主要集中到城市里面;④经营统得不够,目前主要是独自为战的分散经营模式,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⑤品牌统得不够,为什么我们的农业品牌不少,却响亮的不多,难以享受到金融、流通、科技等社会化服务;⑥劳动力统得不够,虽然我们的劳动力不少,大部分外出打工,农村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和“3861”部队(38:妇女;61:儿童),导致农村农民分散;⑦主体统得不够,千家万户的农业经营方式难以在市场化进程中参与激烈竞争和利益分享。⑧基础设施统得不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是一村一组、一家一户自己修建,财政资金支持都是以村和组为单位组织实施。说到底就是难以适应现代的市场经济,大部分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被边缘化,农村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面对这些摆在面前的问题,我们要在进一步发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优越性的前提下,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发展,顺势选择“三变”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对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解决好分散的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问题。
(二)主要源于西部贫困山区,用什么路径精准扶贫、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目标的问题。
大家先看一组数据,我市既是贫困山区,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辖4个县(特区、区)都是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有3个国家级的、1个是省级的,有贫困人口50.99万人,将近占全市人口的13%,贫困发生率19.55%,且大多分散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生产生活空间狭窄,脱贫致富难度大。(8月23日,我到六枝特区堕脚乡随即调研,遇到3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在水城打工,常年不回家,母亲是山西人,回去再也没有回来过。另一个孩子父亲在广东打工,从市保险行业,母亲是河南人,回去后也再没有回来,让这几个儿童成为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连刷牙都不会,我一问周围的邻居,说是嫌弃我们山高坡陡,这里穷),(另外一个例子,也是8月29日,我去水城县保华乡大河调研,到一户人家,一个妇女外出打工13年,今年带了8个小孩回来,小孩没有户口,学校不给报名读书,家庭条件艰苦,家徒四壁,靠亲戚朋友接济过日子)。在这种山高坡陡、居住分散、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怎么样把六盘水的山变成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就是要“靠山吃山”,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二是怎么样让那些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群众改变发展空间?就是要转变空间,异地置业;三是怎么样把分散的各种资源要素整合起来?就是要形成农民脱贫致富的发展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大胆创新,找到了一条以“三变”为核心,推动精准扶贫的路子。(6月3日至5日,农业部黄延信副司长到我市调研时说,我市探索出了一条让先富带动农民参与发展的做法,既解决了资金使用效率,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时间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
(三)主要源于在喀斯特山地条件下,怎么发挥山地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
我们六盘水有耕地463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1%,其中山地452万亩,占耕地是97%,25度坡耕地116万亩,占耕地的47%。很多人对六盘水的评价是山高坡陡,“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这是事实,也是我们的劣势,但转一个弯来想一想,其实它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地无三尺平”,我们山高坡陡、土地破碎,但自然赋予了我们立体的气候、多样的物种。“天无三日晴”,虽然我们光照时间少、阴雨天气多,但我们夏季平均气温19.7℃,全年凉爽舒适级气候达223天以上,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高达13090个/立方厘米,是“天然大空调”和“天然大氧吧”。“人无三分银”讲的是我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但我们穿戴的是银饰,我们这里少数民族集聚,有传统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我们按照现在的思路去发展,我们身上的三两银将变成铂金。(在9月10日的农展会上,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在发言中指出,我市的农产品具有口感好、质量优、唯一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的很多农产品是其他地方没有的,即使有,口感也没有我们的好。在展厅的时候,很多外来的朋友,对盘县的软仔石榴非常感兴趣,贺铿副局长在盘县展厅尝了一下,手里一直拿着一半石榴,工作人员以为是他没有丢的地方,就帮他,他笑着说,“不用,我还要吃”。)这就说明,我们的农业是有前途的。那么,应怎么样变山地劣势为山地优势,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呢?这就需要通过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径把资源要素整合起来,突出山地特色,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有机农业,形成产业规模,走一条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道路,所以提出了“三变”改革。
(四)主要源于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怎么解决“平均数”与“大多数”矛盾突出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我市从平均数看,2014年人均GDP达到36228元,排全省第二;但从大多数看,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二元结构、农村二元结构突出,2014年城乡收入比达3.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791元,而且收入结构不合理,工资性收入占56.6%,家庭经营性收入占27%,转移性收入占14.77%,财产性收入仅占1.63%。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考虑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既要鼓励先富,又要带动后富,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防止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在上周五的中心组专题研讨会上,我作了发言,主要是解决贫困人口如何参与“三变”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找到一条让贫困户尽快摆脱贫困、缩小差距、同步小康路径。)
二、关于“三变”的基本问题
(一)变什么的问题
1.资源变股权。农村的可变资源主要有土地、森林、草地、荒山、滩涂、水域等自然资源性资产和房屋、建设用地(物)、基础设施等可经营性资产的使用权。对农村来说,最主要、最集中、最直接的“变法”就是以土地经营权入股。(2014年以来,全市共有16.52万亩集体土地、8.21万亩“四荒地”、32.18万平方米水面、3450平方米房屋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通过股权收益,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2477万元,消除“空壳村”157个,“空壳村”占比从2013年的53.8%下降到18.6%,预计今年全市912个行政村将全部实现有村集体经济积累目标。)一方面,是集体资源变股权,在农村集体资源进行清理核实、确定权属关系的基础上,经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同意,将集体投资兴建或购置的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等资产评估入股,将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荒山、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经营权折价入股,使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股权,按比例获得收益。另一方面,是个人资源变股权,这些土地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权益不受损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将已确权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盘活土地资源。另一方面还有农民自有的房屋、林权、水权等也可以变为股权,在“资源变股权”上,从目前来看,变得最多的就是土地经营权、水权和林权。利用水权入股的例子很多,比如钟山区大河镇周家湾村通过建立水协会的方式,全村按照每吨水2.5元的标准,用收益的80%给村集体,协会占20%,再比如,盘县普古乡舍烹村将银湖水面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水上乐园项目,每年按水面开发10%的纯收益提交村集体,目前,舍烹村可分到的收益资金达2万余元。这就是资源变股权的典型例子。)
2.资金变股金。(再勇书记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座谈会上交流发言时指出,多年来,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资金基本上都是一次性投入、一次性使用,投入分散、效益不高。周荣市长在昨天的讲课中也提到,很多涉农资金采取的是条块分割管理,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部门涉及十多个,且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资金执行和使用要求不尽相同,难以形成合力。)关于可以变为股金的资金有四个方面。
一是财政资金。我们在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就提出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等(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资金除外),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资金,通过合同或者协议方式,投资入股经营主体,享有股权权利,这有利于变“输血”为“造血”,变简单的资金支持为资产支持。根据财政局的梳理情况,可以变为股金的有五大类:①生产发展类资金共有13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资金、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农业科技支出、畜牧发展扶持资金、农业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经费、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支出、马铃薯原种扩繁资金、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资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比如市移民局将在六枝扁朝村开展先行先试,对该移民村的房屋进行集中改造,建有五层楼房的君悦宾馆,10家乡村旅馆,今年“五一”小长假,已经有5家旅馆试营业,平均每家收入超过1万元,其中有家旅馆告诉我们,从来没有想过“钱”来得这么快。)②农村设施建设类资金有6大类,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农村水利设施工程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种养殖基地建设资金、农业园区建设资金等。③生态修复和治理类资金有8类,主要包括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补助资金、林业补贴试点资金、森林抚育资金、水土保持资金、财政渔业发展资金、森林植被恢复费安排的支出、财政森林造林补贴资金、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等。④财政扶贫发展类资金。⑤支持村集体发展类资金。(据统计,2014年以来,全市通过财政直接投入“三变”的有2.74亿元,撬动村级集体资金7081万元、农民分散资金1.17亿元、各类经营主体资金12.31亿元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放大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比如,六枝特区将财政扶贫资金3000万元,投入到郎岱扶贫产业园,公司自筹12537万元,17000余名农户实现扶贫资金入股,其中贫困户769户贫困户、2618人,项目帮扶实现2014年度减少贫困人口800多人。)这些,今天上午市财政局刘睿局长讲得很详细,我就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