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务虚会,更是一个务实的会。在总结过去成绩、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理解新常态、理清新情况、理顺新思路,明确今后的方向,制定发展的目标,研究推进的举措,加快发展、加速赶超、加压奋进,。
今天是务虚会,更是一个务实的会。在总结过去成绩、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理解新常态、理清新情况、理顺新思路,明确今后的方向,制定发展的目标,研究推进的举措,加快发展、加速赶超、加压奋进,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业绩、再铸新辉煌。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人人努力,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地抓好“五件事”:
一、坚定不移地“强产业、强基础”
*过去的优势在产业,现在的不足在产业,未来的希望在产业。*要发展,必须打一场产业振兴的持久战、攻坚战。
第一,工业上要做大集群文章。工业是强县之路、富县之本。今后要从抓点、连线、扩面、健体入手,大办工业,大抓集群,奋力实现“四转”:
一是抓点,就是推动工业企业“做大转好”。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扶持企业发展,我想,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虑:首先是扶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基础好、优势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强,我们在扶持上重点要加快生产要素、优质资源的集聚,支持他们裂变扩张、唱响品牌,走集团化、高端化和大型化的路子,带动全县的相关产业和企业发展。其次是扶大规上企业。对市场大、潜力好、实力强的优质规上企业,要落实好降低企业成本、优化投资环境的各项政策,集中力量在用地、融资、用工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他们技改扩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效益和整体实力。最后是扶优中小企业。对发展前景好、市场活力强、品牌影响大的中小企业,要全面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在人才引进、环评审批、项目申报、贴息贷款、技改扩建等方面,提供最大限度、最有力度的支持,通过“保姆式”的服务、“保镖式”的爱护,使中小企业尽快孵化成长为规模企业。
二是连线,就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从我县实际来看,还是要以“七个一”的特色产业为基础,突出抓好医疗器械、钢构网架、文化用品三大产业,推动“升级-转型-发展”,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50亿元。医疗器械产业要有新拓展。要以洪达、益康等骨干企业为龙头,整合隆莱、威敌等相关企业,强化技术研发,提升科技含量,通过管理升级、技术改造、大数据、物联网等方式,推动低端耗材产品向中高端产品升级,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向以“医疗保健、健康服务、医养一体”为主的大健康产业转型。钢构网架产业要有新延伸。要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方向,引进高端人才,开发新型产品,加快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运用,推动钢构网架产业向以江联重工、雄宇集团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转型。文化用品产业要有新内涵。要在发展传统制笔业的同时,不断浓厚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文化人士参观、创作,并向创意、策划等领域延伸,在推动文化繁荣的同时,带动文化用品产业转型发展。
三是扩面,就是推动新兴产业“培大转强”。新兴产业是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抓好传统产业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先在对接中引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有规律、有信号、有征兆。在对接引进新兴产业时候,我们必须加强与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必须加强对国家和省市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必须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做到有的放矢、无缝对接,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引进一批战略新兴项目,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后在引进中培育。出台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新兴产业培育计划,优化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引导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再在培育中壮大。坚持土地要素、金融平台、扶持政策向新兴产业集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四是健体,就是推动工业园区“提质转优”。园区是最大的发展项目,也是最佳的发展平台。我们通常讲园区有“规划利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土地征用、项目包装、土地清理、功能配套、投融资建设、企业服务”等十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建成18.03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的工业园区,关键是要树立“三种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布局合理是园区的重要基石。没有合理布局,就没有有序发展。一方面,要坚持指导性、实用性、科学性、前瞻性相结合,加快编制完善园区规划,实现园区产业规划、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设规划等“多规合一”;另一方面,要按照园区产业定位,推动工业企业入驻园区,特别是医疗器械、钢构企业,原则上一律落户医科园和温圳园。要充分认识到设施完善是园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园区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的支撑、设施的支持。必须坚持以“配套齐全化、设施完善化”为导向,加快推进路网交通、水电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物流中心、研发中心、企业家服务中心等生活性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要充分认识到集约高效是园区的重要基点。要强化“惜地如金、惜土如金”意识,严格控制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等指标,鼓励企业多建高层厂房、多用地下空间,加大闲置土地清理盘活力度,让有限的空间得到最好发展,宝贵的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同时,进一步创新园区运行机制和发展体制,强化园区服务体系和干部队伍建设,落实“一人一企、跟踪对接”的服务机制,让干部职工把园区作为争先创新的擂台、干事创业的舞台、实干创新的平台,增强园区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