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四个自信”素材汇编 “如椽巨笔1”微信公众号2021年1月 目 录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是相辅相成的整体 1 “四个自信”的历史和实践源泉 。
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纳入我们党实现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和有效制度。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是“两个维护”的思想认识之基和理想信念之本;“两个维护”是“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在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纪律上的集中体现。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最终要落实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和实际行动上。
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018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审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时,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我们党提出增强“四个意识”,到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一个整体性要求提出,既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的过程,也说明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是相辅相成的整体。
我们党在新时代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从提出增强“四个意识”,到一体提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到将其纳入新时代干部培训规划,到将“两个维护”纳入政治巡视作为新时代加强政治监督的根本任务,到完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再到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纳入我们党实现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
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的过程,也是引领全党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体现的实践逻辑、认识逻辑、理论逻辑,充分证明“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因此,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统筹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重点任务、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有力有效推进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坚决扭转了一些领域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不力的状况。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整体纳入党实现自我革命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之中,必将对我们党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以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必将对我们党坚持以正风肃纪反腐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让人民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产生重大而深刻、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历经艰难探索、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很不容易;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历经艰难探索、终于找到一条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伟大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有效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同样很不容易。那么,构成实现党的自我革命成功道路、有效制度的精髓是什么呢?就是“四个坚持”,即坚持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全党理想信念,坚持以“两个维护”引领全党团结统一,坚持以正风肃纪反腐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可以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核心意涵、精神实质上,对“四个坚持”是全覆盖的。“坚
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一条,是“四个自信”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内容;“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全党理想信念”这一条,是“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成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提出的“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两个维护’引领全党团结统一”这一条,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准则》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关键内容;“坚持以正风肃纪反腐凝聚党心军心民心”这一条,是作为“理论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个伟大”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
从理论的角度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提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的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实质上就已内在地蕴涵了全党同志都要自觉、全面、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一整体要求。总体来说,“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是“两个维护”的思想认识之基和理想信念之本;“两个维护”是“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在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纪律上的集中体现。对“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理解越深刻、把握越准确,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就越执着、越坚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最终要落实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和实际行动上,落实到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来。这是因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是全党在历史性变革、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共同意志;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也是新时代强化党内政治监督的根本任务。
从实践的角度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之所以最终要落实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和实际行动上,是因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归根到底关系到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14亿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全社会、全民族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当前利益、长远利益的忠实代表和中流砥柱;党的命运同人民群众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现在,国际
上一些居心叵测的政客鼓吹所谓“反共不反华”,其险恶用心,都是企图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企图拔掉14亿中国人民心中的“定海神针”,妄图毁掉我们党和国家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制胜法宝”,妄图切割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这一切又恰恰从反面证明,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民正面临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强调全党同志都要自觉、全面、始终做到“两个维护”的极端重要性、现实必要性。
中国14亿人民有目共睹、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实践生动表明:我们党、我们国家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才成功实现了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成功克服了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实等不良现象,成功避免了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弊端;才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效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才成功做到了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两个维护”本质上是一体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意见》还明确提出:“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强化认同,不断增强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以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决不允许对党中央阳奉阴违做两面人、搞两面派、搞‘伪忠诚’”。
“两个维护”有明确内涵和科学要求。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对象是习近平总书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象是党中央。党中央的权威决定各级党组织的权威,各级党组织的权威来自党中央的权威。正因为这样,党中央一再强调,对“两个维护”既不能层层套
用,也不能随意延伸。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决服从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指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次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既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增强“两个维护”政治自觉的一次现实检验。
做到“两个维护”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对民主集中制的创造性运用,它同“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这正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始终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也正是我们党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中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道路、有效制度,以及党在伟大自我革命中探索形成的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都能够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对“四个自信”,理论界往往都把解读的焦点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涵上,而对“自信”二字未详加反思。但如果从语法来看,“四个自信”这一组词是偏正结构,即“道路的自信、理论的自信、制度的自信,文化的自信”,焦点应该是在“自信”二字上,或者说是在“自信心”上。而如果从党校的“两门主课”而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应该是属于理论教育课,其内容体现的是“真理的力量”;而讲“四个自信”,则属于党性教育课[1],必须使党员干部在由衷认同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体验到“自豪的感觉”和“信仰的力量”,达到提升党性修养的效果。可见,我们很有必要从历史和实践的视角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四个自信”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2]任何一种经世致用的理论,它自身并不能证明自身的科学性、真理性,而只能主要依据它在历史长河中对一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发展壮大的实际作用、实际成效,或者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完成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中的实际作用、实际成效,来检验它的科学性、真理性。我们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科学性、真理性,就必须从讲清楚它们所具有的实践伟力、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上来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的内在逻辑,正是用我们党的“三大历史贡献”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三次伟大飞跃”,从我们党“走过的路”上所取得的“行为成就”,来达到“情感唤起”和“理性认同”效果的;他选择这个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庄严时刻,正式提出“四个自信”,实际上就是基于“只有讲历史(成就)才能说服人”的深思熟虑。他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3“]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
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4]“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5]这些论述充分说明,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足迹,我们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科学性、真理性,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是经过历史历程和历史成就比对过的,“四个自信”本质上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植根于我们党的伟大历史成就和由此奠定的历史自信之中的。这正是“四个自信”所具有的强大信仰力量的源泉所在。这就启发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首先必须从其无可辩驳的实践成果、历史成就讲起,从建立“历史自信”抓起。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人们产生“中华民族为什么能”“新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的历史自觉,从情感上唤起人们的自豪感、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独特性,从而逐步获得具有深厚情感基础的理性认同。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只有用心进入历史,唤醒对民族过去的记忆,才能在历史的回放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概而言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必须先有发自内心的历史自信,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四个自信”(就像一个人的个人自信,也是建立在他此前的骄人业绩之上的一样);有了发自内心的“四个自信”,才会真正有对“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探究兴趣和理性认同。历史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题中之义,或者说,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我们新时代无坚不摧的政治自信和民族自信。[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系列论述,关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和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不能相互否定的警示,关于“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的要求,其深意也在这里。他反复重申:“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7]可见,高度重视和倡导历史自信,学会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中国共
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史和新中国7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汲取话语资源和精神力量,引发人们探究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创造人间奇迹的浓厚兴趣,对于从历史内涵上深刻理解和宣传“四个自信”,把“四个自信”真正转变为全民族特别是党员干部共同的集体意识,有效祛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心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种无比自豪的感觉,既来自于已如前述的历史自信,来自于我们党对近
100年来“走过的路”所取得的历史成就的自我肯定,也来自于横向的比较:我们的今天已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远比没有这样一套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那些发展中国家要好,也就是远比那些迷信西方“普世价值”的160多个搞“选票民主”的发展中国家要好(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价值观念鼓捣下,一些国家被折腾得不成样子了,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战火纷飞,有的整天乱哄哄的。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这些国家就是典型!”[8]),所以我们是最有理由和资格自信的;我们的今天也远比那些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国家要好(1990—2015年,选择走资本主义“民主化”道路的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其GDP之和由中国的1.83倍降为0.17倍。人均GDP由中国的7.38倍降为0.84倍。25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短暂一瞬,中国与苏俄两国在不同的发展道路上实现了惊人的逆转),所以我们是最有理由和资格自信的;我们的明天也一定会远比那些靠殖民掠夺起家而暂时领先的西方发达国家要好(相对于我国的繁荣稳定、凯歌前行,2007—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西方“选票民主”的乱象、民粹主义的泛滥和经济复苏的渺茫,就是其衰落的前兆),所以我们是最有理由和资格自信的。
我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的初衷,首先就是要在全民族中激发出这种自豪感。同时,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而言,则必须把这种自豪感升华为一种刻骨铭心的信仰。也就是说,“四个自信”语境下的“自信”,既是一种自豪的感觉,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理性认同,是无比自豪的情感体验与无比执着的理性信仰的有机统一。正因为“四个自信”是植根于历史自信之中的政治信仰,一个真正有“四个自信”的党员干部扪心自问,必定会拥有一种“在党信党、在党爱党”的自豪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1964年,有人向毛主席说到读《毛选》的事,他意味深长地回应道:“《毛
选》,什么是我的?这是血的著作。《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9]有了马克思主义和苏俄经验并不等于万事大吉、并不等于照搬照套即可,还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如此,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同样是如此。我们党所开创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之所以能引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苦难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的复兴梦想,正是因为它们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得到这个成果极不容易。”[11]既然如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12]般的坚信和践行呢?还有什么理由在僵化的“老路”、西化的“邪路”之间歧路徘徊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13]西方哲人对此也有清醒认识,比如歌德就说过:“世界历史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不管这信仰采取什么形式;另一方面,所有不信仰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都只得到一点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暂时地夸耀一种虚假的繁荣,这种繁荣也会飞快地逝去。”[14]信仰的本质是对真理的热爱,也就是发自内心的对真理信而仰之。要使“人民有信仰”,打造“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首先必须明确和树立作为全国人民主心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也就是要使他们率先坚定“四个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深刻体现“三个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作为已被成功实践证明的真理、作为来之不易弃之必败的真理内化为心灵觉悟,使根深蒂固的情感体验与口服心服的理性认同完全融为一体,从而把“四个自信”熔铸到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信仰激情和执着追求之中。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根本、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总源头。文化自信如果建立不起来,另外“三个自信”也不可能建立起来。
中华文化曾在世界数千年文化史上独领风骚,尽得风流;但近代以来也曾在旧制度中根芽渐萎,在西潮冲击下花果飘零,丧失了全球话语权。孙中山早在1924年就曾说过,“中国从前是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在世界中是头一个强国,现在还不如殖民地,为什么从前的地位有那么高,到了现在便一落千丈呢?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失了民族精神,所以国家便一天退步一天,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从前失去民族精神好比是睡着觉,现在要恢复民族精神,就要唤醒起来”[15]。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只是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16]“鸦片战争它最后打垮的是中华的民族精神,挫折的是中华的民族精神,感觉自己什么也不行了。”[17]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以后,很懂得枪杆子和笔杆子双管齐下,不仅在经济上敲骨吸髓地掠夺中国人民,而且在精神上绞尽脑汁地奴役中华民族!为此,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都曾在中国大办学校、输入精神鸦片。他们在中国办的教会学校达一万多所,其中大学占了民国时期中国大学的大半壁江山;他们同时也在中国大办报纸,宣扬西方所谓宪政,喋喋不休地鼓吹:“中国必须变法,但变法须不存畛域之见,由洋人为导师,走西方的道路。”由此也培养了一些亲西方、亲美国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弃绝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西方文化,否定中国文化,主张全盘西化。所以,虽然“中华的民族精神”被“打垮”的源头在西方,操纵者也是西方反华势力,但直接原因在于中国从1840年到1949年百年间屡屡挨打,导致我国的一些文化“精英”在西方输入的精神鸦片麻醉下丧失了历史和文化自信。
一个大国不仅要具有地缘上、经济上、军事上的优势地位,还必须拥有强大文化自信因而拥有强大文化力量,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国。中国人确实已经到了一个必须以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脑子想事情的时候了!只有重返中国文化的源流,在文化上站起来,真正实现文化独立,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复兴。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现在讲的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根本的是文化的自信。我们现在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
们这种志向它是中华文化复兴自信的这样一种志向。”[20]“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21“]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
我们如果至今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民族精神曾经被打垮而且尚未完全恢复,如果低估了五四以来的疑古思潮、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如果人们只能读到铺天盖地的被贬低过、抹黑过、“感觉自己什么也不行”的党史、新中国史以及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四个自信”是根本树立不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加快清除西方及其追随者利用强势话语权涂抹在我们历史上的那些妖魔化的东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24],就只有挨骂的份;而“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25],所以当前最紧要的是“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6]也就是要加快构建与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及其文明在数千年历史上的实际经历相吻合的历史学学科体系,构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位、以中国发展利益为主体的历史学学术体系,构建以最新、最可信的考古学成果为依据的客观性和以新时代历史哲学为依托的逻辑性相统一的充满民族自信的历史话语体系。[27]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28],通过打造充满历史自信的“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和“文学艺术中的中国”,逐步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对“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神奇中国”、“人类历史上居于领先地位时间最长的伟大中国”、“当代发展中最成功的精彩中国”、“与各国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魅力中国”、“致力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智囊团”系列№192(21篇)“四个自信”素材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5343.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