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智囊团”系列№473 扫描二维码关注“笔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文术”公众号 2022年12月 笔苑“帮帮团”简介 一篇讲话,就可能影响你在领导。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去年年底召开的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发出了全面开启人才强省建设新征程的动员令,明确了打造天下英才重要首选地的路线图,吹响了“让人才成就江西,让江西成就人才”的嘹亮号角。
击鼓催征,奋楫扬帆。今年以来,我省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非常之举”加快把江西打造成天下英才重要首选地。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坚持正确方向、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
省委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把江西打造成为天下英才的重要首选地。
此外,我省还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推行党委(党组)书记领
衔人才工作项目,充分发挥党委(党组)书记的岗位职能优势,加强整合资源、集中攻坚,全力破解本地区本单位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2022年确定各设区市和省科技厅等18家单位开展党委(党组)书记领衔人才工作项目。
“做梦也没想到,农民也能评职称。”2021年获评茶叶种植农艺师的兴国县农民修明岳兴奋地说。2021年起,赣州市打破学历、论文等条框限制,让1633名“田秀才”“土专家”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并享受获得创业担保贷款资助等12个方面的待遇,有效激活了乡村人才资源。
修明岳的幸福感,得益于我省不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今年以来,我省聚焦人才引进、流动、评价、激励、服务等重点环节进行探索突破,着力构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
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我省赋予用人单位编制使用、岗位聘用更大自主权;完善职称评审改革绿色通道,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在首个聘期内,可不受单位岗位职数限制直接申报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晋升了高一级职称的,可不受单位相应等级岗位职数限制直接聘任。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通过一系列人才改革“组合拳”,我省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释放,人才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用”。今年以来,我省注重发挥创新创业平台对人才的吸附力和承载力,着力做好“引育聚用”文章,努力让各类人才投身江西、干出精彩。
良好的人才生态,对人才资源的集聚至关重要。今年以来,我省坚持人才环境和营商环境一起抓,加快打造近悦远来的一流人才环境。
持续优化人才服务。创建13家省级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落户、签证、科研项目申报等“一站式”贴心服务。设立省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成立全国首家专业化人才服务银行,精准解决人才创新创业的投融资难题。目前,引导基金总规模近18亿元,人才银行累计服务高层次人才1415名,投放贷款29.92亿元。推出省高层次人才电子服务卡,让人才在交通出行、旅游、就医等方面享受绿色通道和便捷服务。打造“一站式”人才
服务平台,“人才江西网”集成人才政策网上查询、人才服务网上办理、人才工程网上申报等功能,与“赣服通”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让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
留住人才,关键要兑现承诺。我省专门制定了人才政策“三项机制”,即人才政策动态评估调整及问题清单交办机制、人才政策兑现主办机制、人才服务协调保障机制,跟踪抓好政策落实,同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评估、完善政策,确保我省人才政策始终对标一流、走在前列,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牢记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办好湖南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强调,要努力使湖南成为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创新活力迸发之地。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省委调整设立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任组长,3位省委常委和分管教育、科技的副省长任副组长,调整后29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纳入人才工作的“总盘子”。
“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成为各级党委共识。2021年,建立并首次实施党委(党组)书记抓人才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日益完善。
吹响人才“冲锋令”,各级领导干部既挂帅又出征。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率团赴京,48小时内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定期与各界人才共赴“早餐会”,在头脑风暴中畅所欲言。湘潭市委书记刘志仁写给在潭大学毕业生一封信,诚意满满迅速“出圈”
越来越多的英才汇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伟大事业中来。目前,全省人才总量超过780万人,拥有在湘两院院士93人,其中近10年入选院
士21人,入选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计划专家分别逾3000人和4000人,均居中部地区前列,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突破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在位于长沙经开区的铁建重工生产车间里,上海交大博士刘郡正忙碌着。这名“90后”刚入职就有机会担纲重要研发工作,得益于公司“揭榜挂帅”机制。
一流平台需要一流人才,一流平台成就一流人才。锚定“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湖南持续推进“芙蓉计划”:
攀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湖南加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顶层设计和体系化布局,量身定制“十大支持措施”推动产才深度融合,以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等平台为牵引,让各类人才在湖湘大地协同发展。青年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以省级人才计划“芙蓉计划”为抓手,紧紧围绕“3+3+2”产业集群打造、创新型省份建设、乡村振兴等全省重大战略引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一批批“小荷尖尖”成长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中坚力量。
建设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截至今年7月底,湖南自贸试验区形成第一批制度创新成果47项,其中全国首创成果23项,并在全国率先推动跨境电商人才培训评价体系建设,有效推动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兴产业与新兴职业协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权力“减法”换来事业高质量发展“乘法”,通过下放职称评审权,让人才穿上“合脚鞋”,人才活力在湖湘大地竞相迸发。
围绕放权松绑减负搞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一揽子改革措施,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的《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实施方案》,从基层人才培养、管理、评价、待遇等方面,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湖南省畅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实
施意见》明确单列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单独确定通过率。《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提高经费用于“人”的比例,精简使用程序。《湖南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强化用人单位评价,临床病案、技术规范、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可作为工作业绩代表作参加评审。
打破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藩篱,相关部门围绕湘绣、黑茶、陶瓷、烟花爆竹等地方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不定期组织开展人才职称专场评审;在生产领域一线岗位,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符合评审条件的,可直接对应申报参评(参考)高、中、初级职称;设立青年博士后科研人员无限制参评通道,其在站期间的业绩成果可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8月30日,“国字号”殊荣花落省会长沙——长沙市委人才工作局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近年来,长沙持续升级人才政策体系。“网红”长沙不仅是美食美景“打卡地”,更是各类人才心之向往、纷至沓来的聚集地,位列“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全国十强、中部第一。
人才能否留得住,政策、服务、环境因素缺一不可。“成人之美”的湖南,做好人才“管家”、当好人才“服务员”的共识已深入人心。建立省市县三级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38名在职省领导直接联系服务专家87名。
为了让高校毕业生选择湖南、留在湖南、建功湖南,开展“智汇潇湘,鸿雁之约”大学生假期来湘返乡体验交流活动,全国各地19.64万余名在校大学生以青春之名,赴潇湘之约。
畅通各类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近年来,为500多名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问题,为青年人才在湘安身、安心、安业解决了后顾之忧。
中国科协年会、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国字号”“国际号”人才活动落地湖南,200多场“智汇潇湘”本土人才活动品牌持
续释放湖南爱才聚才“强磁场”,影响力、吸引力享誉国内外。
一系列“将心比心”的政策措施、保障服务,释放出了天下英才聚湖湘的强烈信号,湖南正以海纳百川的引才胸怀、百花竞放的育才氛围、赤心相待的留才诚意,凝聚起近悦远来的广阔“才气”。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为西安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10月27日,西安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对全市人才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新方向、锚定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运筹演谋,棋局布定。近年来,全市上下将人才强市战略作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长策与大谋,推出一系列因时而变、迭代升级的人才新政,举全市之力将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抓“第一资源”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统一领导。积极实施领导联系服务院士专家工作制度,建立“六个一”联系服务机制,实施“六个一”礼遇,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等主题活动,以“西迁精神”感召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向党组织靠拢,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智囊团”系列№473(27篇)2022年人才工作总结素材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5551.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