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范锐平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n。
目 录
1998年
2001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关于新班子的工作方法 162
青年干部要做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模范 214
2 4 2
2013年
2014年
加强修养奋发有为 努力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397
改革创新务实从严 为服务大局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406
切实把治蜀兴川方略 转化为推进“两个跨越”的生动实践 418
服务中心资政育人 扎实推进新形势下党史研究工作 432
服务为本敬爱至恭 用心用情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 443
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看青年干部的责任 450
锤炼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 461
自觉主动地在新常态下律己修身奋发有为 482
建设西部人才高地服务治蜀兴川大业 505
主动担当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 508
2015年
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彻落实到组织工作各个方面 519
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在守纪律讲规矩上当模范作表率 549
争当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 561
90.坚持思想建党 制度治党 努力构建从严管党治吏的政治新常态 583
2016年
自觉用新发展理念统一思想引领实践 610
深悟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努力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 623
走在前头作出表率 以更高标准推进机关“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637
2017年
聚力创新发展 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而奋斗 663
担当尽责勇作为 奋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681
崇尚实干 精准发力 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691
培育产业生态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700
坚持党的领导 深化改革创新 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715
努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7 2 7
学习新思想发展新经济 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 735
2018年
高水平打造西部国际门户枢纽 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开放高地 802
坚定政治方向主动服务大局 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811
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 建设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 820
共育新经济共强新动能 并肩担负助推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838
把握新时代机遇 弘扬企业家精神 842
2019年
对标国际一流全面改革创新 以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成都走向世界 869
成都,公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877
守初心 担使命 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881
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东部新城 890
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公园城市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900
坚持谋赛与谋城相结合 高标准打造世界赛事名城 909
优化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 以产业功能区建设构建战略竞争优势 917
“善治之城”让生活更美好 934
9 3 9
2020年
政企同心 上下协力 坚定不移推动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建设 966
新经济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974
新区高质量建设的成都实践 977
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 987
科学规划 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 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 996
融通产业循环 加快建设国家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 1012
2021年
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而共同奋斗景 1023
努力探索特大中心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1028
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 加快提升产业功能区能级 1034
2022年
2023年
伟大的创举:闯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子
(1998年)
计划经济体制曾经在我国通行了几十年,发挥过无可取代的历史作用。但是,我们长期把计划经济当成与社会基本制度相关的事物,认为它是公有制经济的唯一运行方式,而对于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属性视而不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新近发现的邓小平为这次会议所准备的讲话提纲中,已经提出了“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这样的重要观点。全会的公报也强调价格规律的作用,要求人们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实际上,这是承认市场对社会主义经济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试想在“左”倾错误占上风的时期,连农村自由贸易市场都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来割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这样的新观念,的确具有拨乱反正的重大意义。
15年后公开发表的奠基之作
中国的经济改革,按照邓小平的设计,是自下而上地由农村到城市逐步推进的。这一新生事物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希望和生机,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困惑, 改革向何处去认们都在寻找答案。
答案只能在实践中寻求,邓小平说,改革是一个探求的过程。从来没有先知先圣,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找到新的目标模式。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核心是怎样看待计划与市场问题。社会主义能不能突破计划经济这个禁区,能不能实行市场经济缴科书的答案是不行。于是,人们望而却步,困惑丛生。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著名华裔教授林达光时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样地, 学习资本主义国家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 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尽管邓小平当时所说的“市场经济”, 还没有脱离“市场调节”的含意,同他后来倡导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也还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他却带头打破了把市场经济当作
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传统理论,将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方法从资本主义的阴影中分离出来。
邓小平的这个内部谈话当时没有公布。党内也没有传达,文选也没有收录。直到1994年11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修订再版,这篇谈话才得以公开面世, 一篇重要著作沉默了整整15年,这说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走向市场经济之路是一个长期艰辛的探索过程。
14年的漫漫求索路
1992年10月,在党的十四大的讲坛上,江泽民总书记郑重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1979年11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到1992年10月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14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终于彻底摆脱了计划与市场属于社会根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
1979年——艰难起步:承认市场调节。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首先从经济管理体制入手,突破了社会主义与市场调节对立起来、把指令性计划等同于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1979年3月8日,陈云撰写了《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明确指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4月5日,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在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吉布尼、林达光时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2年——首次突破: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原则。指出: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以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为主体,同时也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十二大提出了对不同类型企业分别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改革模式,从今天来看,十二大提出的改革模式的局限性是很大的,但是,它却是渐进性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这一原则的确立表明, 经过改革,中国已经正式承认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合法地位,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一大突破。
党的十二大后,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了承包制,乡镇企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形势变化喜人,但是相形之下,国有企业却由于受到指令性计划的束缚,活力严重不足。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对国民经济
进行总体性的市场取向改革。
1984年——重大突破: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10月党 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为总体性改革的指导文件,确定了“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指出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以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在总体上实行指导性计划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和模式。这个模式超越了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理论和模式,受到邓小平的高度称赞。邓小平指出,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并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经济学”。
《决定》颁布后,我国经济改革迅速向市场取向推进,使原有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活动的作用明显缩小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日益扩大。邓小平及时肯定这个改革方向。
1987年——逼近目标: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87年,邓小平在为党的十三大准备报告的过程中,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 “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1987年的这一次谈话,邓小平已经是在今天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上使用“市场经济”这个概念了。这是一次十分伟大的观念革命!
根据邓小平讲话精神,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等一系列新思想。十三大表明我们的认识又前进一步,距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更近了。
1990年底和1991年初,邓小平几次重申,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清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不要以为搞点市场就是资本主义, 没有那回事,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我国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谈话。他再次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
市场,这就对市场经济概念作了全新的界定,不再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向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前进
1992年6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讲话,第一次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并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国家宏观控制下更加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江泽民同志郑重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提出,根本解除了几百年来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即“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那“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集中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计划与市场相互关系的探索成果,在理论上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理论的突破为新一轮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国经济改革从此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1993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个立足于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综合配套的改革方案。第一,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这个市场要在全国统一开放,并与国外市场相互衔接。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第四,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完善企业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以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为深化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显而易见,《决定》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它们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基本框架。与此同时,《决定》还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骤和途径,它从战略的高
度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这标志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迈向新世纪的行动纲领
经过1994年财政、金融、投资、外贸四大体制改革,又经过1995年至1998 年连续数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许多方面已经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江泽民同志再一次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将此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之一。
20年前,我国经济曾经因“文革”浩劫而处于崩溃边缘;改革开放20年, 我国经济却一跃而成为全世界增长速度最快也最有活力的经济;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已经进入世界的前列,并在当前金融动荡波及全球的时候,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大国而逍然不动。这表明,我们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进行的改革,是完全正确的,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不懈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伟大的创举。
用市场的手段经营城市
(2001年6月14日)
在城市资本经营中,要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把凡可以投入市场营运的城市资产推向市场,通过对城市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有效剥离,以达到盘活资产,归集资金,增加政府收益的目的。
一、优化资产配置,实现国有存量资产效益最大化
这是当前推进城市资本营运最直接、最重要的方面。我们知道,一个地方 的经济发展需要两项基本机能:一是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源投入经济建设;二是 在经济系统中高效率地使用所能支配的资源。前者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是 长期的、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最直接的,最有效的还是启动和运作现实存在 的巨大的存量国有资产,这既是我们当前经济发展的困难所在,也是松滋经济 腾飞的希望之所在。我们几十年计划经济加低工资体制下创造的财富大部分沉 淀在国有企业中,却并未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必须借改革的东风, 在尊重经济运作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地帮助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资本、不 同的产品、不同的技术和市场网络,打破所有制界限,打破隶属关系界限,调 整产业布局和资本流向,向大企业、大龙头和科研院所转移。要切实解决目前 存在的变现保稳定的思想强、重组求发展思想弱的问题,解决信息不灵、渠道 不畅、办法不多、路子不广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使资产在流动中 增值,使企业在重组、兼并、置换、挂靠、托管、租赁中发展。
二、建立土地贮备制度,盘活土地资产
土地是一个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载体,土地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由于土地是稀缺的和不可移动的资源, 一个城市的建设、管理、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投入可以通过土地出让来实现回报。近几年来,有的地方通过土地有偿使用为城市建设和国有企业改革积累了大量资金。当前城市土地管理和运营中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一是城市国有土地供应的主动权没有掌握在政府手中,相反往往在土地使用者手中,政府作为土地所有者代表的收益得不到充分体现。二是土地供应的方式太多,且以协议方式为主,招标拍卖的比重很低,造成了土地价格偏低,土地资源流失严重。要充分认识城市土地资源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树立不懂市场就不懂土地,不懂土地就不懂建设的思想,千方百计搞好城市土地资本营运。
具体要做好二项基础工作:一是建立和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这是增强政府供应土地的调控力度,解决“多头”供地的有效手段。主要是成立土地储备中
心,出台土地收购储备的具体政策和做法,然后由中心,通过收回、收购、红 线控制等方法储备土地。城镇房地产开发用地必须先统一由土地储备中心颁发 相关地块《房屋拆迁许可证》,计划部门给予相应的立项,由储备中心将“毛 地”变为“净地”后,有计划地推向市场。二是实行土地招标拍卖。这是提高 土地级差地租,显示土地资产价值的必然选择。房地产开发用地一律实行招标 拍卖出让;特殊情况需协议出让的,必须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步意见, 报市政府审批。
三、推行城市基础设施商业化经营
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基础设施主要表现为公共福利,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其经济效益不断显现,且越来越活跃。城市的基础设施、固定资产如果不流动, 不量化,不人格化,它的使用价值和生产力就不能得到发挥和体现,其保值增 值也就是一句空话。为此,要积极把可以投放市场营运的城市基础设施如公厕、垃圾场、电话亭、供水厂等使用权和经营权逐步推向市场,实行有偿使用,能 卖则卖,能租则租,能抵押则抵押,把实物形态转变为价值形态,把死钱变成 活钱,实现“公共产品”商品化。如松滋的部分乡镇先后将城镇自来水厂经营 权出让给了私人老板,政府只对水价和水质加强监管,不但使乡镇政府丢掉了 “养人”的包袱,每年还有可观的收益。上述情况无疑是城市基础设施商业化 经营中很窄的一个方面。城市供电、通讯、水利、文化、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 已经建成的都可以通过托管经营、授权经营、股权转让等形式,推向社会进行 营运,实现共同收益;准备建设的,则可以采取BOT(建、管、交)和BTO(建、交、管)等形式,吸纳民间投资参与建设,减轻债务包袱。只要思想解放,这 些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四,加大城市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力度
从单纯经营有形资产到经营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并举,应该说是城市资本营运的一个进步。城市的无形资产也是宝贵财富,主要是政府拥有的特许权, 具体体现在城市的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公共汽车线路经营权、城市设施的冠名权等。比如松滋就围绕这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1996年,市政府将原灯泡厂路冠名权卖给了我市最大的合资企业湖北飞利浦汽车照明有限公司,取名“飞利浦大道”;今年,将民主街的霓虹灯广告牌经营权卖给了白云边酒厂,不仅
收回了路灯改造的资金,而且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认真清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市政府把凡是可以营运的无形资产推向市场。比如说,准备对广场、公园、桥的冠名权进行拍卖,以聚集更多的城建资金;也准备对城市公交线路经营权和出租车经营权进行拍卖。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2023版)“金钥匙”系列№71(167篇)范锐平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61768.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