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智囊团”系列№600 &nb。
双鸭山市河湖长制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聚焦“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市河湖长制工作围绕河湖长制“六大任务”,强动力、增活力、提效力,以“六劲”为总领,按照“全市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工作落实年、三航行动再出发”的要求,以勇于“自我革命”再较真的精神,推进工作再落实,不断取得新成效。
依托河湖长制工作平台,采取通报、督办、约谈等方式推进河湖长制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我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体系,712名河湖长履职尽责,发挥河湖管理保护“头雁”作用,履职上岗,累计巡河26180次,巡查发现并解决河湖问题457个。全市河湖水域面貌得到全面改善。
全面提升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协同联动配合能力,市河湖长办、公安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联合出台河湖管理保护协同工作机制,强化多部门协同发力,跨区域联合共治,全市清理河湖“四乱”问题738个,整治碍洪突出问题27个,溯源整治入河排污口457个,查处涉水案件112个,清理非法围堤193.07公里,清理违建12.53万平方米,解决历史遗留水利顽疾。持续推进“四长一员”暨“河长+民间河长+警长+检察长+保洁员”护河模式,加大对安邦河、挠力河等重点河流水环境整治力度,全面建立河湖长效保洁制度,建立队伍86个,保洁长度累计2232.2公里,全面打通河流保护“最后一公里”,打造河湖治理保护的新格局。
我市河湖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按照省总河湖长第1至第6号令工作要求,多措并举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开展“亮剑护河”、河湖“清四乱”、“取用水专项整治”、“河湖管理范围划界”、“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等10余项行动,目前,全市列入国家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中的6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66.7%;地下水用水量从10.33亿立方米降至9.10亿立方米;落实各项资金治理侵蚀沟188条;修订完善7条市级河流“一河一策”,靶向问诊河湖问题;全面建立库长制,设立水库库长38人;完成34572个小微水体疑似图斑核查工作,建立2548个小微水体河湖长制管护体系实现河湖长名录全覆盖,并提前完成42个
小微水体年度治理任务;以饶河县为试点构建“多长合一”生态管护体系。河湖管理综合保护效能不断提升,为建设现代化美丽多彩双鸭山筑牢河湖生态屏障。
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净滩行动等活动,广泛开展河湖长制、节约用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宣传活动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乡村的“五进”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全市上下掀起爱水、节水、护水的热潮,共吸引562名“记者”河长、“银发”河长、“河小清”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参与到河湖保护中,其中安邦河民间河长张志全荣获全国“最美河湖卫士”称号。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逐步形成全社会关爱河湖、珍惜河湖、保护河湖新风尚。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双鸭山市河湖长制办公室将持之以恒担负起河湖管理保护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系统推进、主动作为、开拓创新,进一步发挥河湖长制优势,积极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不断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
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河长制为牵引实现“河长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治本之策。作为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美的生态城市,自2017年起,我市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推行河长制重大决策部署,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不断让河长制在龙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近日,省河长制办公室印发通报,我市再度荣获省级河长制工作考核优秀等级。至此,我市已连续三年荣获省级河长制工作考核优秀等级。这不仅是对我市实行河长制各项措施的认可和肯定,也是对我市继续纵深推进河长制工作的激励和鞭策。
2017年7月,我市出台《濮阳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2020年10月,印发《关于建立濮阳市河湖管护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压实各级河长责任;2023年6月,对市级河长及负责河流进行调整,所有党政领导全部担任市级河长,责任分工更加科学精准在一项项政策文件出台、推进的过程中,全市河长制工作实现了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为让河长制在全市范围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市委、市政府科学布局、精准施策,常态化组织河长定期巡河,倾注了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市第一总河长、总河长联合签发1号、2号总河长令,进一步强化河长巡河履职担当,规范履职方式,明确巡河频次,保证巡河质量。市第一总河长、总河长率先垂范带头巡河,发现问题现场研究解决。各级河长奔赴各自负责的河流,用脚步丈量河段,用责任守护碧水。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年均巡河25万余次,营造了常态化巡河氛围。
河湖治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河长制重点难点工作。今年以来,市第一总河长、市委书记万正峰,市总河长、市长朱良才多次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赴现场调研督导河长制工作,强调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加大巡河督导和执法检查力度,统筹抓好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为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水安全支撑。
2018年以来,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河湖“清四乱”、黄河“清四乱”歼灭战等专项行动,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空中监测、地面监控、河长巡河以及上级交办、舆情反映、群众举报等方式进行全面排查认定和清理整治,集中解决严重阻水、污染河道、影响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建立河流“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工作机制。
伴随着机器轰鸣声,一座座违建被拆除,一道道非法围堤被扒掉,一片片阻碍行洪的高秆作物被清理,全市共清理河流“四乱”问题411余处,其中黄河滩区26座砖瓦窑厂全部清除,困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些重大顽疾得到彻底整治,河湖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全市8个国(省)控水质断面稳定达标。
在全面推行河长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加强巡河、督导、联动、考核常态化规范化管理,探索建立河长制“三单两函一令一报告”(“三单”指河长巡河履职提醒单、问题交办单及催办单,“两函”指交办函和催办函,“一令”指河长令,“一报告”指问题整改报告)工作法,实现交办问题、跟踪督导,反馈意见、闭环管理,确保问题整改落实。
全面推行“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机制,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监察监督有机衔接,年办理案件70余起,严厉打击了涉河违法行为。推行“河长+网格长”等工作机制,全市共设立网格长64名、网格员128名,实行市包县、县包乡工作机制,构筑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河湖管理保护监管网格。
建立“河长+护河员”“河长+民间河长”机制,聘用护河员、民间河长3500余名。护河员、民间河长每天坚持到河道巡查几圈,捡拾垃圾,劝导不文明行为,开展河流日常管理维护,进一步提升了河湖管理水平。
推进建立跨地区河湖长制工作联动机制,与安阳市、鹤壁市签订河湖长制工作协助机制协议,与山东省聊城市签订边界河湖管理保护联系合作协议,以充分发挥河长制平台作用,推动各方不断提升河湖管护水平。
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四级河长齐抓共管、上下联动,从建机立制到重拳治乱,河长制的管护范围由主要河流向农村河湖、小微水体延伸,实现了全水域覆盖、大小河湖同步治理,全市河湖管理工作也已进入到全面强化、标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的3.0版本的新阶段。
借助河长制平台,我市将坑塘管理纳入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对每个坑塘都设立坑塘长,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坑塘长”的坑塘管护模式。通过水系连通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广场建设等工程项目共同推进坑塘治理工程,2021年以来共整合资金1.28亿元,建设美丽坑塘124处,实现了整治一个坑塘、完善一批基础设施、打造一个美丽乡村的目标。目前,全市248名坑塘长已全部上岗履职,开展日常巡查管护和宣传,让每个坑塘都有了“管家”。
2022年,我市发布第6号总河长令,按照“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科学水管理”的标准,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每年建设一批市级幸福河,统筹推进河湖保护治理,努力建设造福濮阳人民的幸福河湖。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个河段开展幸福河湖建设。
未到岸边,已闻鸟语;行至湖畔,更见鱼游。如今,碧水清波潋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已经成了龙都大地随处可见的风景,广大群众对水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
回首过往,河流“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取得重大胜利,河湖水域岸线管理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河湖面貌明显改善,全市河道逐步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我市河长制工作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展望未来,我市将继续扎实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以更加昂扬奋进的姿态顺势而为、迎难而上,持续将河长制工作向纵深推进,山水相间、蓝绿相融的现代化城市愿景也必将成真。
春暖花开时节,漫步平溪江沿岸,一眼望去,水面波光粼粼,河水清澈见底,河底水草摇曳,岸边青草依依如今,打卡我市的河流、水库,这派景象已随处可见。
治理污水、腾退岸线、恢复生态。近年来,我市建立常态长效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坚持把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坚持创新推进河长制,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生态邵阳。
我市严格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双总河湖长制”,辖区内所有河流(水库)河(库)长全覆盖,做到每条(座)河(库)有人看、有人管、有人护。完善“河长+部门”“一河一警长”“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创新“民间河长+官方河长”双河长制,推行“河湖长制”代表委员专项监督工作机制,建成市、县、乡三级“河湖长制”代表委员专项监督体系,建立联合专项监督、典型案例发布等五项监督工作制度,全方位监督各级河长和职能部门履职情况。
“手机巡河,帮了大忙。打开‘河掌云’手机软件,签到定位,巡河足迹可被实时记录。发现问题拍一拍上传,小事不出门,大事有人管。”2022年以来,我市结合市情水情,认真总结历年河湖长制工作经验做法,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工作创新,建立“智能化河长制工作”模式。利用大数据、云平台、高清视频、无人机、360度监控摄像头等科技手段,实施“全市河流电子眼监测全覆盖两年行动”,着力打造市、县两级“智慧水利平台”,实现各县(市)城区河道和农村主要河流河段监控全覆盖。“网格化”管理将城区河道划分为27个网格,由民间志愿者认领“滩主”,负责日常维护管理,实现我市城区河道、滩涂的网格化管护。
“家门口的河变清变美了,大家都喜欢来河边散步、跳广场舞。”通过深化河湖长制工作创建成果的多维宣传,不断展示我市河湖治理先进典型成果,让市民享受河湖治理成果的同时,树立河湖治理的好坏与市民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关系的观念和爱水、护水、惜水的主动参与管理意识。2022年,我市持续开
展河湖长制“四进”活动,实施有奖举报制度,营造“全民共治”浓厚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组织“河小青”“滩主”“民间河长”“企业河长”等志愿者1.2万人,常态化开展“清河净滩”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共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的强大合力。
截至目前,全市河长累计巡河17.5万人次,解决各类问题21万个;累计签订县域联动共治协议326份,开展全流域巡查12次,解决跨区域问题160多个;整治河道“四乱”1089处,拆除违建房屋2236平方米,妨碍行洪的45个问题全部按时整改销号。
2022年,我市河湖长制工作多次获水利部和省政府表扬,在水利部第四届“守护幸福河湖”评选中,新宁县河长办的“炙热无声”获三等奖,邵阳县河长办的“山水嵌明珠魅力天子湖”获优秀奖,全市5条(座)河(库)获评省“美丽河湖”。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埋头苦干、精抓细干,不断提升河湖治理能力,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建设美丽湖南作出邵阳贡献。
今年以来,卢龙县刘家营乡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力推进河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效有力”转变,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紧盯水面清洁、河岸整洁、群众满意的目标,精准压实责任,综合统筹施策。
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专题安排河长制工作,带头巡河督查,协调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行动,联合整治辖区青龙河及支线东港沟河,形成水污染防治的高压态势,有效推动了水环境治理工作。同时,充分利用河长APP信息平台,乡村两级河长每日按时完成常态化巡河任务,形成“发现问题、交办问题、整改问题、问题回访”工作闭环。
全乡积极开展入海河流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危害河湖风险点位、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等行动。在旅游旺季期间,要求村级河长坚持每日巡河,全乡对巡河情况进行通报,针对11位村级河长开展“秀美河畔”星级评定工作,创新制定《线上群众满意度调查表》,评出五星级1个、四星级4个、三星级3个、二星级2个、一星级1个,对全乡11个河段开展星级管理,切实做好入海河流生态环境提升,消除涉河隐患问题。
刘家营乡加强河长制监督体系建设,压实河长职责,强化每条河流监管力度,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河长制工作落实之中,将河长制与村组网格有机结合,引入网格员力量,宣传河道保护知识,挖掘河长制工作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将河长制与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结合,统筹人力、物力、财力强化河湖管理,让群众成为河长制的政策宣传者、问题反馈者、整改监督者。
野鸭戏水,白鹭纷飞,碧波荡漾。每天清晨,位于巫水河畔的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白蓼洲村村民肖大伯都要沿河漫步,在锻炼身体中欣赏巫水河的亮丽风景。
近年来,城步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河长制落地见效,狠抓问题整改,部门联动治水,境内水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呈现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景象,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全县水域水质排全市第一、全省第二。2021年、2022年,该县连续两年获评“市河长制工作优秀县”,巫水白云湖段、巫水桃林段被评为“湖南省美丽河湖”。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守护好一江碧水,就是守护好一座城市的根与魂。”城步苗族自治县委书记余勋伟在全县总河长会议上说道。
落实河长会议制度。今年以来,该县组织召开全县总河长会议、图斑复核“整治河道四乱问题”联席会议等2次,按时按质完成水利部推送问题图斑781个、省水利厅推送问题图斑30个。
乡镇召开总河长会议12次、河长制工作推进会议3次、村级河长业务培训会议24次,增强了乡、村两级河长、河长办专干履职能力。
强化河长履职担当。该县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推出“河长+河长办+责任单位+下一级河长”工作新模式,充分发挥“县级河长”的头雁效应,带头巡河治河管河,统筹研究河道水系综合整治措施,推动河长制落到实处,织密织牢河长制责任网。今年以来县、乡、村三级河长巡河3052次,发现并解决“河道四乱”问题38个,查处非法电鱼4起。
长85名、村级河长188名、县级河道警长7人、乡级河道警长12人、村级河道(段)警长169人,联合巡河68次,联合执法6次,牵头组织解决“河道四乱”问题6个。实行“一河一牌”公示制、“一河一档(策)”信息制。在境内河流、水库设置公示牌229块,为13条县级以上河流编制“一河一策”。建立健全以水质改善、水域岸线管理、河库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河长制”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县直单位绩效考评体系。
9月20日,城步蒋坊乡柳林村10余名志愿者身穿红马甲,利用铁夹、撮箕、垃圾袋等工具,对梅溪柳林河柳林村河段的白色垃圾、生活废弃物、杂草等进行清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辛勤劳动,河道及两岸环境焕然一新。河道清理后,志愿者们来到河道沿岸居民家中进行宣传,号召群众自觉参与河道环境保护,共建河畅水清的美丽家园。
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群众对河库治理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该县加大饮用水源地点生态环境的整治。近年来,完成13个“1000人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整治”。
“河长制”促“河长治”。该县将坚决扛起“守护好一江碧水”的责任,进一步巩固河长制工作成果,让“幸福河湖”成为“幸福城步”的标配,让城步江更清、岸更绿、城乡更美,努力讲好一个个守水爱水护水的感人故事。
随着气温回升,杭州道街道绿岛公园踏青游园的市民络绎不绝。“公园里有树有水,特别好,在这儿待一会儿,整个人都舒畅了。”居民林大爷说。
自2016年起推行“河长制”以来,杭州道街道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相关工作,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全领域、全方位开展自查自纠,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建设管理、治理、保护“三位一体”协调有序、监督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机制。一年来,辖区河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在区河湖长制年度考核中排名前列。
目前,已有绿岛公园景观湖、有龙园景观水体、鸿正绿色家园景观水体、丽水园景观水体、米兰世纪花园景观水体、天河城景观水体、贻成东园景观水体7处水系纳入杭州道街道河(湖)长制管理。这些水体水系关系居民生活的主要环境,对其加强打造和治理,可以为辖区居民创造良好的户外休闲环境。
长期以来,杭州道街道建立街道总湖长和社区湖长组织体系,街道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工作,街道河长制办公室统一负责河
(湖)长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现河长制组织体系。街道坚持对照细则,对加强开展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综合整治、河湖管理保护、河湖长制宣传、“清四乱”专项行动等情况进行考核,并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河湖“四乱”整改落实情况、督办的河湖问题整改情况。
街道严格落实河湖长对辖区河湖巡查制度,每周不少于一次,社区河湖长对本社区的河湖坚持日巡,建立巡河台账。街道建立健全“清四乱”问题常态化规范化台账。2022年以来,组织对辖区内河湖坑塘进行巡查1500余人次,印制《杭州道街道河长巡查日志》760余册。与此同时,街道还开展各类河湖长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河湖长对河湖的管护治理水平。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当天,杭州道街道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发放宣传材料,
讲解水源环境保护知识,不断提高辖区居民对河湖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除‘世界水日’、‘中国水周’、‘4
唤起大家的水源环境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绿岛公园是杭州道街道的户外公园之一,其水域面积也是区域内最大的,
之前有居民在此垂钓。去年12月,街道工作人员在绿岛公园通过悬挂横幅、发放材料等形式开展文明宣传,执法人员还在现场对垂钓人员进行劝阻。
在强化宣传的同时,杭州道街道还加强落实社会监督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通过河(湖)长公示牌向社会公开公示,介绍景观湖概况、管护目标、职责、监督电话、12345信访举报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舆论监督,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景观湖管理保护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和公众参与机制。
今年,杭州道街道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的治理理念,加强日常管理,严禁以任何形式围垦景观湖、违法占用景观湖水域,保护水系周边环境。加强景观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明确景观湖功能定位和管护目标。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对景观湖周边及入湖河流周边的企业污染综合防治,严厉打击入湖排污和垃圾倾倒等违法行为。结合景观湖“一河(湖)一策”工作,全面控制污染物入湖排放,严格控制景观湖水量,提升水体水环境质量,保障水安全。
此外,街道还将持续加大景观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不断深化落实常态化规范化管理,强化落实河湖治理保护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落实属地负责、分级管理和全民参与的长效保护机制,狠抓河道常态化保洁、常规化巡查、长效化管理,持续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共同守护好身边的“美丽水资源”,为辖区居民提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渭水清清杨柳绿,一片笙歌梦里归。近年来,武山县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努力探索新时代河湖保护治理的新模式、新范本,着力解决河湖突出问题,切实将优质河湖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能,提升河湖生态、经济、社会和安全效益,加快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河湖水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提升武山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初冬时节,寒风乍起。一大早,在潺潺河流声的陪伴下,武山县四门镇党委书记汪鹏升开始了他的巡河工作。
“四门镇近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各项产业节节攀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为了使特色产业发展更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高,四门镇聚焦水清岸绿,打造幸福河湖,全面落实镇村河长职责,完善基础设施、完善河道堤岸设施、加强设施运行维护、加强河道治理、加大河道‘四乱’等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力度和巡查处理力度,确保河道治理取得实效,进一步巩固全镇河畅、水清、岸美的治理效果。”汪鹏升告诉记者。
武山县杨河镇小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斌说:“今年以来,小庄村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对村庄河道进行全面整治,全面提升了村容村貌。同时,坚持每天巡河,加强巡河护河,定期清理河道垃圾,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
武山县坚持把推进河湖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制定实施方案,明确重点任务,成立领导小组,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专项行动推进到位、落实到位。县级总河长亲自调度,带头履行巡河护河职责,全县三级河湖长巡河巡湖22017次,巡河率达到131.94%。
武山县辖区内2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沟道共89条,共设置县、乡、村三级河湖长346名,确定县、乡、村、业主湖长5名,落实河湖警长25名,落实县级检察长2名。
走进武山县四门镇下湾村,天空湛蓝,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洁白的云朵下,整洁的道路串起田园与农房,一幅美丽多彩的乡村画卷铺展开来。
“这两年,大南河治理得越来越好。每次汛期来临,都能看到挖掘机清理河道,为我们灌溉架豆提供支持。自从去年观光水稻田建成,很多人前来打卡,现在的大南河已经成为景观河。作为一名依水而居的群众,我有责任尽力保护我们的大南河,村里许多志愿者也都加入到巡河中来。”下湾村村民汪旭云说。
“我们常态化开展河长巡河工作,严格管控河道采砂、挖石现象,南河流域铺设U型水渠,加强大南河的管护治理。”四门镇上湾村的党支部书记说,优质的大南河为上湾村的豆角产业增产增效,群众的收入明显提高。
记者了解到,按照“不摸清不放过、不查处不放过、不整治不放过、不建立长效机制不放过”的四个“不放过”原则,武山县共出动执法人员120多人次,对渭河、榜沙河、大南河和鲁班沟等9条河沟道开展5轮次全覆盖巡查,对渭河城区段、大南河洛门段等重点河段暗访督查60余次,累计巡河2420公里,清理河道内尾菜及建筑垃圾14.5吨。
如今的小庄村,一出门便能欣赏到“碧水荡漾、村景交融”的风景。
“小庄村现在就像是一个小公园,变化最大的是河道,河堤整齐、河道干净,小鱼越来越多,鸭鹅在里面游泳,每天吃完饭散步,感到幸福而惬意。”该村村民杨白顺喜滋滋地说。
据杨河镇党委书记朱云峰介绍,围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主要任务,杨河镇集中整治河道、修筑破损河堤、加强步道建设、绿化美化河岸,全面打响“碧水保卫战”攻坚行动,推进美丽生态河湖建设,让杨河的生态“颜值”和环境“气质”持续提升。河湖的秀美澄澈不但成了当地闪亮的名片,更成为村民心旷神怡的生活场景。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近年来,武山县充分运用各类线上、线下宣传渠道,认真做好河湖保护宣传工作。通过一系列举措,形成了保护河湖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风尚。
同时,全县持续加强河湖监管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70万元,建成县级河湖视频监控平台,共安装河湖监控视频24个、监控河长42公里。共享公安、生态环境、水旱灾害等系统视频监控点位20个,规模以上河流重点河段及敏感区域、重要点位的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智囊团”系列№600(23篇)2023年河长制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74010.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