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2024-06-18 21:31:51 339

文章导读

【写材料用典】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例文】引导和鼓励大家表达不同的看法,善于把众人的“眼光”汇聚起来,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意见。“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领导。


联系客服提示-笔杆子资料网

【写材料用典】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例文】引导和鼓励大家表达不同的看法,善于把众人的眼光汇聚起来,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意见。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领导干部要练就一双识人慧眼,还须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摆脱私心杂念的缠绕羁绊。(解放军报《用人当如“巧匠制木”》)

【典故】出自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释义】意思是,孟子说:观察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地方了,眼睛不能掩盖他的丑恶。心胸端正,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正,眼睛就昏暗。听人说话,观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恶能藏匿到哪里去呢?

【赏析】得人之道,在于识人。商汤从陪嫁奴隶之中识得伊尹,商汤从此走向强盛;周文王于渭水河畔识得太公,开辟文王一代霸业;刘邦在乱世之中选出汉初三杰,赢得楚汉相争先机。相反,如果不能识人,轻则如鲁庄公之于管仲、项羽之于韩信,因不识人才而事业难成,重则如玄宗毁于安禄山、汉文帝惑于邓通,因识人不准而导致国家动荡。经世之道,识人为先。古代先贤总结出了一些方法,比如战国时期的李悝总结出识人五法,《吕氏春秋》提出了识人六法,诸葛亮有观人七法,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识别人才。我们党历来重视选贤任能,毛泽东同志曾说: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探索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走出了唯票数、唯分数、唯年龄、唯资历等人才评价误区,一大批深得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涌现出来。当前,党和人民事业正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对选人用人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公道用人,克服一切私心杂念,打消一切思想顾虑,排除一切干扰阻力,始终公平对待人才、公道评价人才、公正选拔人才,真正把事业发展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用法】主要适用于组织工作类讲话,侧重强调选人用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落实好干部标准,加强考核评价,提高识人用人精准度。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写材料用典】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8098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