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哀之而不鉴之

2024-06-18 21:33:21 341

文章导读

【写材料用典】哀之而不鉴之 【例文】警示教育就像一面辨别是非得失的镜子,通过鲜活的反面教材告诉党员不该干什么、不能做什么,违反了有什么危害、会受什么惩罚。“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


联系客服提示-笔杆子资料网

【写材料用典】哀之而不鉴之

【例文】警示教育就像一面辨别是非得失的镜子,通过鲜活的反面教材告诉党员不该干什么、不能做什么,违反了有什么危害、会受什么惩罚。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现实中,少数党员要么冷眼旁观、不以为意,要么隔岸观火、置身事外。如果抱着这种心态,哀之而不鉴之,就容易重蹈覆辙。(解放军报《莫把“警示”当“故事”》)

【典故】出自唐代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释义】意思是,秦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戒,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了。比喻要从历史错误中吸取教训、加以改进。

【赏析】孔子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到有道德、有才学的贤人,便应该以他为榜样,主动效法他,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觉地扪心自问,是不是和他有同样的缺点毛病,有就赶快改正,没有也要引以为戒。在现实中,总有比自己强、值得自己视为榜样的人,所以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时,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缺点错误发生,所以孔子又告诉我们: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贤人正是通过这样长期修养而不断提升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的。北宋有一个名叫赵概的官员,在自己案头摆放了一个瓶子和黑白两种豆子。起一善念,投一白豆于瓶;起一恶念,投一黑豆于瓶,以此来检验自己一天的进步与过失。刚开始黑豆较多,但他时时自省、改过自新,结果瓶中的白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最终赵概以德高而闻名于世。能够认识错误、直面错误、改正错误,持续不断地自我保洁,是共产党人的优势所在,也是共产党始终能顺应民心、赢得民意的关键。周恩来同志在为《团结》撰写创刊词时,开头引用了吾日三省吾身,将其视为个人修养的最好规范,强调这种反省功夫对个人和政党都大有益处。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断增强自我揭短的诚意和勇气,增强党性修养,保持政治本色。

【用法】主要适用于党性修养类、党课报告类讲话,侧重强调自我净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知错即改,不断提升党性修养。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写材料用典】哀之而不鉴之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8098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