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无时不涵养,无时不省察
【例文】新征程上,面对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唯有以博大深沉的情怀、使命在肩的精神、严于律己的作风、敢于斗争的勇气,坚持做到有事省察、无事存养。
【写材料用典】无时不涵养,无时不省察
【例文】新征程上,面对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唯有以博大深沉的情怀、使命在肩的精神、严于律己的作风、敢于斗争的勇气,坚持做到有事省察、无事存养,不断在知行合一中彰显共产党人的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在保持“无时不涵养,无时不省察”的自觉中修身正己,才能在自检、自省、自警、自律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守住初心,守住本分,守住底线。(中国纪检监察报《有事省察 无事存养》)
【典故】出自明代朱熹《朱子语类》,未发已发,只是一件工夫,无时不涵养,无时不省察耳。
【释义】意思是,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自身涵养,每时每刻都要自我省察。
【赏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是人生常态,有问题不可怕,就怕刚愎自用、不思进取、一错再错。内省,就是自我内心的省察,即自身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对的地方。古今中外大家早有论断,孔子“三省吾身”,孟子“反求诸己”,朱熹“无时不涵养,无时不省察”,鲁迅则是“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夏朝时期,诸侯有扈氏反叛,伯启受禹之命率军平叛,不幸战败。事后,伯启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诿过于人,而是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认为自己兵多地广、占尽优势,却强不敌弱,一定是自己的德行和才能不够所致。因此,他励精图治,兴利除弊。一年后,国富兵强,政通人和,有扈氏不仅不敢带兵来犯,甚至主动投降。故事虽然年代久远,但伯启这种反躬自省的精神,仍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我们应该把自己看作是需要而且可能改造的。不要把自己看作是不变的、完美的、神圣的,不需要改造的、不可能改造的。”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学会正视问题、反思问题,在反躬自省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查漏补缺、不断校正人生航向。
【用法】主要适用于党课报告类、作风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自我革命,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注重自省自警,时刻维护党员干部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