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2019年1—7月讲话文章汇编
“如椽巨笔”微信公众号
2019年8月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中化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兼中国化工董事长宁高宁的讲话。
宁高宁2019年1—7月讲话文章汇编
“如椽巨笔”微信公众号
2019年8月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中化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兼中国化工董事长宁高宁的讲话文章汇编。
推荐理由:
1.厚重的理想主义者。他出生在山东省滨州市,1975年,下乡成为知青。
1976年,参军入伍,由于天生精于数据,能够搞定复杂的大炮射程与高精准度的公式,成为计算兵。1978年,在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二年,考入山东大学。他本来报的是当时最热门的中文系,但人已招满,被调剂到经济系。他逐渐对经济产生浓厚兴趣,在大学四年就读完《资本论》,最吸引他的不是其结论,而是推理过程。毕业后他赴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主修财务,成为国内第一批MBA——这成为他令下属畏惧的原因之一:学历构成上既懂宏观又懂微观的领导最不好“糊弄”。这份独特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使其产生了厚重的理想主义情怀:他流淌着豪爽快直的齐鲁汉子的血液,目睹了文革十年动乱的悲惨景象,接受了纪律至上的军队历练,进行了国外先进经济理念的系统深造,这些形成了他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情结——自己对国家、对世界、对历史应该有作用、有贡献、有影响,想要获得参与“变革”这史诗般的巨大成就感。他曾多次讲过同一个故事:“在井冈山时,毛主席问战士,前面是哪里?战士回答说:茨坪,再远是吉安县城,再远就看不见了。毛主席说,不行,要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而那时,红军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障。”这个近乎成为他精神图腾式的故事,造就了其大视野、大谋划、大统筹、大手笔的理想主义情怀。正如白万钢的评价:“他是个理想主义者,有时候主动跳出来代一个群体发言,有点堂·吉诃德的气质。”他还曾为一篇文章取过这样的标题——《梦想和痴醉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因为他相信这是真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在全国性商战真人秀节目《赢在中国》做评委时,赢得了大批“粉丝”。理想主义情怀使其成为了抱负与奋斗、理性与率真、平和与霸气、沉着与果敢的综合“厚重体”,也使他具备了在央企冲锋陷阵的能力:央企执行力
普遍不够强大,有执着、有闯劲、“耍得开”的人才能以个人魅力修正体制缺陷。
2.优秀的国企掌舵人。1987年,他毕业后进入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工作长达18年,先后担任华润创业总经理、华润(集团)副总经理、副董事长、董事会主席等职务,见证了华润从盖章就收钱,到被迫参与市场竞争的重大转折。他将自己正派耿直的性格、国际战略的眼光、讲究纪律的特质,潜移默化地浸润到华润的肌肤之中,把华润从外贸企业转型为投资集团,他也成长为华润的灵魂人物。他曾说:“华润其实应该是一所大学,它与大学不同的是它有一个真实的实验厂。”这不仅是他实践的实验,更是思想和理念的实验,这个实验无疑是成功的:华润涉足的啤酒、水泥,等等行业领域,几乎做一个成一个。为什么?因为整个集团的所有企业都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2004年,他空降中粮集团。有人评价:“一个有着深刻西方教育背景的人来掌管一个很‘土’、很‘传统’的国有企业。”他也曾说自己是国家的“放牛娃”。但是,“土”的比喻,却有着“高”的水准——他的实验品“全产业链”,获得空前成功。2009年,他开始实施“把中粮打造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的战略,大规模的并购行动也如影相随;2011年,“产业链、好产品”的品牌就已经树立起来,集团盈利首次突破百亿元,并在行业内外掀起了“全产业链模式”的学习模仿热潮。他从2004年任职到2016年离职,主导了超过50起以上的并购;中粮资产由2004年的300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4550亿元,翻了15倍,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摩根”。他还被评为全球金融业最具影响力人士、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企业领袖、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16年,他带着“如果有遗憾的事,中粮的画圈还没有绘完”的依依不舍,就任中化董事长。带着“科学至上”的理念,开启了新的征程。
3.热血的人文功夫匠。他“文艺范”的故事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烟故事和酒故事。一方面,他是一个“老烟民”,将抽烟作为最大的放松和享受,无论是看书,还是写东西,都能从中获得灵感。后来,觉得吸烟是不合潮流、
被人歧视、惹人讨厌,便主动戒了烟,并写了一篇文章《戒烟记:换了一种生活方式》。说到看书写文章,那就不能不提一下他的文笔了。他非常爱好文学,对书近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经常到各个地方逛书店,撰写了多篇关于读书的文章,并吐槽:“中国书店里的书有个特点就是重复出版的多,翻译的多,基于多年的磨练和调研写出来的书不多。看来真下功夫创新是个社会文化问题。”正是因为他读的书多,行的路多,遇的事多,因此,他的文章既具有思想性,也具有文学性,更具有实践性。观其文,如读百科全书,又如行万里之路,坐看云起,柳暗花明,受益匪浅。他善于写小品文,清新、文艺且有内涵,使人如沐春风,有所参悟;善于运用比喻、比兴、对比等修辞手法,深入浅出、生动易懂;善于运用白描、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写作方法,直抒胸臆,引人共鸣,如:学校教育并帮不了我们太多,它最多在我们脑子里制造一个可以再接受更多知识的空间,就像在商店里放了一些空货架,这些货架上能摆多少东西,摆什么东西,怎么摆法,都要靠我们在实战中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又如:市场的规则本来是公平的,就像拳击的规则本来也是公平的,但上场的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这时候公平就是很残酷的了。他还爱好诗歌,在离任中粮集团董事长时的发言,就是一首现代诗歌,辞章优美,饱蘸真情。但是,他的“文学范”和“管理者”泾渭分明,从不“造文造景造势”,也不刻意的雕字画句,在关键之处,他不惜笔墨,大笔渲染,力求说深说透;在细枝末节,他惜字如金,一笔掠过,力求简短干练。他反对用非行业专业的语言来说企业的事,认为这种文学式思维会害死企业。他说:“我在北京看所有的报纸杂志,看完以后,觉得他们都在讲故事,故事情节非常曲折,人物非常复杂,最后企业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看完了以后还是不明白。因为这里面一些常用的语言,比如,做大做强,超强度发挥,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中国企业在这种环境之下,怎么成长,怎么和世界企业对接呢?另外,包括财经媒体,文学语言越来越重,我不知道财经媒体里文学出身的人是否比较多。”但是,他却善于结合自己的学习体悟,发明新词汇,并形成管理理念。如:战略十步法、五步组合论、6S
管理体系等,这些都成为了行业中的“翘楚”。他对集团及下属的文字标准要求也比较高,规定集团内所有语言统一,包括对类似毛利率、利润等各种关键词语的设定,甚至包括汇报格式;还曾为中粮高级干部出了一道申论题,想让大家用时空观和精神物质观来分析中粮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他超强的经济的思维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有效糅合在一起,产生了文字裂变。2002年,他在党校省部级班学习时,所写的论文就被厉以宁教授推荐发表。2019年,由教育部、国资委主办,北京市教委、清华大学承办的“国企领导上讲台、国企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启动仪式上,他作了题为《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的首场报告。另一方面,他是山东人,据说酒量也不错,一位中粮的高管曾说:“与宁高宁有关的很多逸闻,都发生在酒桌上”。说到酒,就不能不提一下他的酒品了。酒品如人品,醇厚、洒脱、率真是其代名词。在庞大的央企,理念传导往往会遭遇“电阻”,不过这些代名词,却成为“吾道一以贯之”的有效工具。他被称为最没有架子的领导,经常站着讲三四个小时;为了搞清海底捞为什么“火”,他和夫人在寒风刺骨的夜晚排队候餐;他还曾专门到星巴克体验咖啡文化,以至于很多人说他不像国企领导。有个故事流传甚广:他刚到中粮任职时,头头脑脑们习惯性地参加一年一度的“中粮中层管理干部大会”,却愕然发现会议名称变成了“中粮经理人年会”。而在会上,他还写上了板书,当字写到题板下方时,他跪在地上接着写,相当自然。同时,他特别注重“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人在上》,并将“小成绩大庆祝,大错误小惩罚”作为管理理念,将由不同个性的人组成的偌大央企,打造成了思想、步调、愿景集中统一的团队。他极少发脾气,让员工紧张的是那套有生命力的模型。当年,国资委来考察,随便找一个员工,感觉“说上三句话就知道这个人是中粮的”。他对领导力是这样阐述的:“有很多种形式,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就像健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高个健康,矮个也健康;胖的健康,瘦的也健康,但是健康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人”。
目录
万物皆由人——20余年商业心得与未来商业6大预测22
主题晚宴上的致辞…29
协同、对标、攻坚,不是想不想做,而是必须做到!30
让我们开始全新的创业征程…35
在2019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2019年3月23日,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大家早上好!今天上午这个会议之前,我和拉米先生聊了几句。我问他,现在WTO有多少人?他说大概有七八百人吧。我说,人还挺多的,他们在做什么?虽然他们还在正常的工作,但是我们已经听不到WTO的声音了。其实,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在中国确实没有听到太多WTO的声音。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拉米先生和巴尔舍夫斯基女士,他们都是WTO的老兵了,十年或者二十年前就和WTO打交道。非常幸运,我们能够请到两位和我们共同回忆一下WTO过去的日子。
现在中国人非常地困惑,因为突然之间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我们过去觉得WTO应该是贸易争端的最终解决地。因为,当时为了说服所有国家,包括美国让中国加入WTO,中国人民是花了很大的勇气的。那个时候在中国关于是否加入WTO也有很多的争议,,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我在大学的时候,当时学的是比较优势、自由贸易、WTO、自由经济这些理论。而且,当时为了中国加入WTO,基本上每一个级别的政府官员都必须去学校接受培训,去学习WTO的规则。即使现在很多的大学,也都有WTO相关专业,WTO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学科,很多研究机构都在研究WTO。
当然,中国从WTO中确实获益了,全世界也从中获益了,全世界都享受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黄金发展期。中国过去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因为中国有低成本的商品、低成本的劳动力,这让全世界都从中获益。现在有很多公司的CEO,甚至我认识的很多CEO,其中有些人就在现场,也一定会承认这点。比如来自于加拿大的宏利集团,他们与中化集团合资成立了中宏保险公司,成为了在中国规模非常大和管理最好的保险公司之一。
但是,我们现在非常困惑的是,WTO好像停滞了,我们甚至不知道未来WTO是否还会继续存在,是非还会像过去一样正常运转。现在它的争端解决机制好像也不太管用了。有些人说WTO会不会彻底解体,或者是出现新的组织替换掉
WTO,或者还有其他可能。全世界都在正常的往前走,但是,唯独WTO好像停滞了。刚才我们也谈到了WTO的改革,或者是如何改变,但是,关于争端解决机制这个问题能解决吗?比如说涉及到跨境电子商务这些技术性问题能解决吗?
在做这些事情之前,我觉得,必须要在以下几个事情上达成共识,这是决
定WTO是否还能够存活下去的根本:
一是我们是否还深信自由贸易、全球贸易?
二是我们是否还需要贸易全球化?全球化最开始是由美国提出来的,并不是由中国人提出来的,但中国人深信并且跟随全球化。
三是每一个国家是否应该得到公平的待遇?
四是我们是否应该把贸易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五是贸易政策和国家的政治体系是否应该有关联?
六是一个国家的贸易平衡状态和一个国家在全世界的地位有没有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