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华荟”系列№16(10篇)李鸿忠精选讲话文章汇编

2023-02-22 22:37:28 141

文章导读

李鸿忠精选讲话文章汇编 “如椽巨笔”微信公众号 2019年1月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的讲话文章汇编 推荐理由: 1。


联系客服提示-笔杆子资料网

李鸿忠精选讲话文章汇编

如椽巨笔微信公众号

2019年1月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的讲话文章汇编

推荐理由:

1.文字工作经历。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先后在沈阳市政府、辽宁省委办公厅、电子工业部从事文字工作6年,与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有6年工作交集。良好的文字功底,加之为高层领导提供文字服务的工作经历,有效增强了他的文字综合掌握能力。

2素养对文学究较为透论是是散诗歌均有不造诣于是文系列历史专业出身章严谨严谨、辩性和说力强,较耐读不仅公言简意,意蕴富,散也是形神俊雅味悠长他公开表的散文有3(红树莲花山你是圣山悼念汪金老师:山师魂存)、诗歌有3篇(江红秭归母亲;山村备)。

3.理论功底扎实。对党章党史研究特别系统透彻,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

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时,能够率先提出贯彻落实的政治口号和工作理念,并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准确阐明复杂的道理。比如:在阐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时,他说:党委是,其他各套班子是上之,弦有几根、琴必一把,党委要以党中央的号令为基准音,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一把琴上拨弦,发出一种声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他与重庆市长黄奇帆成为文件起草小组和中央宣讲团中仅有的两名地方官员。

4.文风文气正。提倡三短一简一俭,即:讲短话、发短文、开短会,

还曾在会议上专门强调不要读稿子,并提出改文风也要来一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各级党委书记要成为第一笔杆子。他在文章中说:有的文章穿靴戴帽硬拉长,本来讲一点就可以了,为了结构问题非讲成三点,大三点中还套个小三点。如此文风,非改不可!短文也是一个问题。有些简报已经不简。

把调研报告、简报搞得简要是真功夫,否则,逼得我们看报看题、看书看皮,文字量太大。要针对不同受众,讲群众语言,说乡土话,有泥土味,力求简洁,雅俗共赏,让百姓喜闻乐见。

5.工作能力突出。在开放前沿广东省工作近20年,在中国梦想的试验场深圳先后担任市长、市委书记非常罕见),并提出提出自主创新环经济,将其比喻为深圳未来发展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并亲自为深圳市改革办揭牌。2007年任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2008年鄂港粤经贸洽谈会主会场首次移师深圳。2010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弯道超越理论,借经济危机之机,提升湖北这样资源丰富、劳务成本较沿海低的中部地区省份,并取得显著成效。

1.在中共深圳市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开来改革创新把深经济特区的宏事业继续推向前进1

2.礼赞27

3.莲花32

4.在全经济工作会议上动经济会更好更快发展35

5.北省厅干部会上的讲51

6.委党2011年第一中青年干部培训开班式上的讲话55

7.省直抓一促动员大会上的讲话71

8.与全省应届大毕业生谈心:勤耕垄收获丰一针一线织锦程76

9.导红常委班专题民主生活会的讲话82

10.在市党校工作会议的讲话:坚持党姓党鲜明讲90

继往开来改革创新把深圳经济特区的宏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在中共深圳市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5年3月25日)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决定,市委班子的主要负责人作了调整,黄丽满同志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担负了更重要的工作,这是我们全市的光荣。组织上决定我接任市委书记,我衷心感谢党和人民的信任,感谢同志们的大力支持。深圳是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央、省委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全国人民和海内外都非常关心和关注。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我既深感使命光荣,又确实感到责任很大,担子很重。但是,有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有市几套班子和全市人民的信任帮助,特别是有历届班子带领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创下的雄厚基业,我有信心、有理由接好这一棒。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讲过,要讲实话,讲真话,讲心里话。今天利用这个机会把我接任市委书记后想到的心里话跟大家谈谈。鉴于市第四次党代会召开在即,关于深圳下一步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要在党代会报告中讲;另外,今年初召开的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对全年的工作也作了部署。所以,今天我主要针对当前特别是换届之前这段时间的工作,针对干部队伍的思想工作状态讲几点意见,与大家作个沟通交流。会前,我把开这个会的想法在书记办公会上作了沟通,大家认为很有必要。我今天的讲话稿又经过了市委常委会的审议,所以,这个讲话也代表了市委的意见。我讲五个问题。

一、关于继承与发展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有继承才能有发展、有前进。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历代、历届老领导、老同志所开创的工作基础上,增创新的业绩。深圳经济特区已建立25年,走过了1/4世纪的历史,这当中积累了什么经验,我们后人该怎样继承,怎样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新的发展,这是方方面面都关心的问题。借此机会,我向社会,向我们各级干部,特别是向党内的同志作一个阐述。

(一)明了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延续根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科学地总结深圳的创业史、发展史,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深圳宝贵精神财富的关键,也是准确把握深圳新时期历史使命的关键。深圳25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特区初创时期。1980年特区创立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包括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前后,这十多年间主要解决了几个问题:一是杀出一条血路,解决了如何办经济特区的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大胆改革和探索,这对后来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产生了持续和深远的影响;三是提出了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特区理念,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对全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带动、激励和促进作用;四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本市生产总值以年均35%左右的速度增长,经过9年突破100亿,再经过5年突破500亿。

第二个阶段是跨越式发展时期。以江泽民同志1994年视察深圳时提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为重要标志,1995年召开的市第二次党代会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二次创业的号召。这一时期,随着全国各地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特殊政策逐步成为普惠政策,深圳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特区发展从主要依靠特殊政策向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一是继续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全面建设和完善各种要素市场,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即十大体系。在所有制改革、国资国企管理体制改革、价格改革、市场体系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反腐保廉预防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二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继续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本市生产总值连续实现了1000亿、2000亿、3000亿元的跨越。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异军突起,成为三大支柱产业。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三是体现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指标在全国领先,2004年,每平方公里土地上产生175亿元的GDP6000万元的税收,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346%,累计向中央财政上交3663亿元,万元GDP能耗0.43吨标准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万元工业总产值耗电量也大大低于国内其他城市。

第三个阶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期。2003年底召开的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和今年初召开的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省委的指示,认真审视深圳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定位,确定了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发展思路。以此为标志,深圳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深圳面对的环境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客观条件方面,土地、能源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等问题日趋严重,四个难以为继和社会矛盾凸显的严峻现实对我们形成了倒逼之势。二是主观要求方面,建设国际化城市,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使我们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有了划时代性的转变,由速度深圳效益深圳,这是今后一个相当长历史时期深圳发展的思路和模式。

回顾深圳发展的历史,我们要永远牢记,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理论和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光辉杰作。

我们要永远铭记,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的结果,是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邓小平同志当初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亲自提出创办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发展的关键时期两次亲临视察,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江泽民同志先后15次来深圳视察指导工作,在特区事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代表中央提出四个不变勉励深圳经济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努力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深圳的建设和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广东、深圳。胡总书记要求我们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强调特区要继续发挥试验田示范区作用,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前面,为全国提供更多的有益经验。温总理要求深圳要增创新优势、走出新路子、实现新发展、办出新特色。省委张德江书记也非常关心深圳的发展,要求深圳要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这些都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不能忘记,按照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总体设计,承担着特区建设具体施工任务,身处第一线的特区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建设者,凭着他们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对经济特区事业的满腔热忱,以他们的智慧、汗水和勇气,团结率领全市人民不懈奋斗,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我们今天和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一届又

一届领导班子,一代又一代老领导、老同志,他们和以他们为代表的在特区建设发展不同阶段作出不同贡献的同志们,为深圳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奠基性、开拓性的贡献,他们是深圳精神的杰出代表。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辉煌成就和事业基础。他们所表现出的政德、胆识、才能,是我们推动深圳新时期发展的学习榜样和宝贵财富。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这些老领导、老同志和千千万万的深圳特区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天,我们温习深圳的发展历史,就是为了明了历史、尊重历史,以利更好地继承历史;就是为了以史为鉴、延续根脉,以利更好地找准定位。革命事业就像接力赛,一棒接一棒。作为后人,把前人创造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些后人义不容辞的职责,是为政为人的必备之德。

(二)保持改革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连续、稳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保持发展的质量,才符合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前的深圳尤其需要一个连续、稳定的发展。

第一,有继承的发展是保持发展连续性的前提。我们要把历届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圳发展的方针、政策、思路,科学地、历史地予以继承,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推动发展,不能使深圳的发展出现大起大落。

第二,要特别注意发展阶段之间的衔接。不搞没有基础的、超越发展阶段的大超越、大跨越。要一步跟一步,一个阶段衔接一个阶段。我们今天建设益深圳,就是建立在深圳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之上,建立在前人积累下来的条件和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当初的深圳速度,就根本谈不上建设效益深圳。而建设效益深圳也要保持相当的速度,没有一定的速度,效益也出不来。在推进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要继承历史,尊重规律,坚决克服浮躁心理,大跃进心态,把握好消长平衡。不能熊瞎子掰包米,掰一个丢一个。

效益深圳目前还只是我们的一个总体思路,是一种模式设计,不可能马上就成为现实。在实现从速度深圳效益深圳逐步转变的过程中,要注意衔接好,把握好合适的度,实现发展模式变迁和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消长平衡。只有在高端产业、先进制造业大量进入我市的前提之下,中低层次的产业才能实现梯度转移,这样才能保持产业的充足量,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现在中低端产业都走了,产业空心化了,就麻烦了,深圳经济就会出现大起大落。

第三,否定前人,就是否定自己;否定历史,就是否定现实。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正因为有这些不完善,才需要为完善而不断

努力。任何发展都是在不完善当中进行的,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完善。这也是发展规律和事物客观规律的体现。一旦什么都彻底完善了,发展也就停滞了、终结了。深圳当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积累了一些问题,有的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有些是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所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是正常的,这正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和潜力。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历史,不能否定前人。在革命事业的接力跑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就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后人。决不能苛求前人将什么问题都解决得尽善尽美,这是做不到的,也是违背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矛盾问题的出现,就是事物发展要升级,要向前发展的一个前提。我们遇到的矛盾问题,就是我们发展的机遇,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就能实现新的发展,这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是发展的连续性使然。

(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挺立潮头,再创新业。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深圳的第一要务,推动发展是我们的第一任务,研究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课题。

第一,要树立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一是要有强烈的发展危机感。1998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首次超过苏州,6

后我们又再次被苏州赶超,全国各地确实是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过去我们是一马当先,现在是万马奔腾;过去我们是一花独放,现在是百花满园。全国各地的竞争已成百舸争流之势,不进则退,我们不仅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而且标兵与我们拉开了差距,追兵已经兵临城下,与我们并驾齐驱,并且大有赶超之势。深圳的发展决不能停止,也没有任何理由停下来,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发展危机感,牢牢把握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全国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竞争态势中做到勇者胜、谋者胜。

二是要有强烈的能力危机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是深圳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领跑、发挥排头兵作用的必然选择。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找到正确的发展目标仅仅是第一步,仅仅是开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还要付出非同寻常的努力。比如,跟过去把地一平,就可以招商引资的相对简单的发展模式相比,效益深圳发展模式的艰巨性、挑战性都要大得多,是更高层次、更高阶段的发展。过去办实业,只要征了地,盖上厂房,通了电,机器一转,就可以有产出了。现在我们要更多地考虑城市规划、人口容量、环境污染、能源资源消耗等等问题,要把效益和速度有机地统一起来,

工作难度更大,需要的能力水平更高,仅用过去的十八般武艺适应不了新的能力需要,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能力危机感。

三是要树立使命意识,增强特别的责任感。首先,中央、省委对深圳寄予厚望,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强调深圳是广东的深圳,全国的深圳,要求深圳在发展上继续发挥排头兵作用,继续走在全国的前面。其次,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示范区,深圳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不一般,每年来深圳考察的全国各地同志都比较多,深圳的事情在全国受到特别关注。第三,深圳与香港一河之隔,地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交界处,深圳的发展关乎重大,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圳是首当其冲的。中央要求深圳要在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中更好地发挥促进作用。如果深圳自身发展态势减弱了,没有后劲了,没有动力了,怎么能发挥促进作用呢?第四,全市人民都期望深圳发展得更快更好。老一代的深圳领导同志为深圳发展呕心沥血,出过大力,希望深圳更快更好地发展。深圳人民希望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关于深圳发展的话题非常容易引起各种议论,引起全市人民的广泛关注,这表达出全市人民对深圳发展前途命运的关心和重视。这对我们是压力,更是另一种形式的重托。

所以,深圳必须发展,必须加快发展,必须率先发展,这样才能不负中央、省委的期望,不负深圳人民、全国人民的重托。深圳这艘航船,在发展的航道上,尽管多年来也曾遇到过一些激流险滩,困难和挑战,但是它一直在乘风破浪中前进,并且发挥着先导舰、破冰船的作用。今天我们的使命和职责,就是为她加上更强大的动力,使我们的发展之船在既定的航道上,前进得更快更稳!

深圳靠什么发展,靠什么再创辉煌,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靠改革创新,只此华山一条路,舍此别无选择。因为深圳是靠改革创新起家,靠改革开放开埠立市的,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深圳这个城市。深圳就是改革创新的产物,改革创新就是深圳的别名。建立经济特区时,邓小平同志要求深圳杀出一条血路,就是因为当时没有路,所以才要深圳杀出一条血路,深圳就是靠改革创新创出来、闯出来的。深圳就是吃改革饭长大,以改革创新来立业的。深圳最大的优势就是改革创新,而不是其他方面。改革创新是深圳最大的本钱。深圳最大的贡献和成就,不仅是25年来累计创造

2万亿的GDP,不仅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累计上交国家3663亿的税收,尽管这是很不一般的成就;深圳最大的贡献和成就,也不仅是25年来由一个边陲小镇,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创造了一夜城的世界城市发展奇迹,尽管这也是很不一般的成就;深圳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就是改革创新的贡献,是体制机制性的贡献,是发展模式的贡献。如果抽掉了改革创新的亮点,深圳就和一般的城市一样,没有特色和优势。深圳的根,深圳的魂,就没有了。

深圳的根,深圳的魂,就是改革创新。从历史方位看,深圳的定位就是改革创新。过去如此,今天如此,下一步还是如此。特殊政策在深圳早期起步发展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仅有特殊政策,没有改革创新,不可能有今天的深圳。中央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初衷,从来都不仅是要把特区作为金山银山,而是要深圳发挥开路先锋、窗口、试验田、示范区的作用,所有这些,无不以改革创新为灵魂。时至今日,中央对深圳的指示要求,其涵义、内核,仍然是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图发展,以改革创新图四新。新世纪、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当初改革开放一样,仍然需要有开路先锋、有窗口、有试验田、有示范区、有排头兵。中央已明确深圳这样的使命,历史已为深圳定了位,我们深圳的同志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历史就是这样,总要有人走在前面,总要有些地区打头阵。深圳在历史上这样做了,中央现在仍然要求深圳继续这样做。

从深圳的实际出发,改革创新之路也是当前深圳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是我们最好的出路,也是一条真正的活路。改革创新之路是高层次的发展之路,走这条路,是真本事、大本事,以改革创新确立的优势是谁也拿不走的。改革创新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资源,是人类社会最大的资源。比如,美国资源很丰富,但他们不滥用资源求发展,而是靠科技创新形成优势。我们国家资源贫乏,深圳的资源更为贫乏,更需要靠改革创新。中国改革创新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改革创新的空间无限广阔。我们完全可以,也只能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资源、要空间,通过增创改革创新的新优势,增创我们发展的新优势。

好汉不提当年勇。深圳虽有改革创新的辉煌历史,但时空已变,现在全国改革创新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阶段,改革创新已成为全国的普遍之势,特区如果不与时俱进,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拿不出更大的胆识、魄力和力度就不合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菁华荟”系列№16(10篇)李鸿忠精选讲话文章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92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