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价值及传承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价值及传承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最鲜明的主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关键课程和主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这些文件从战略高度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及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思想理念、修身养性、人文精神、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追求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独创性内容,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非物质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个体生命而言,能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比如,儒家思想在“仁”“礼”基础上提出孝悌、忠信、恭敬、智勇、正直、知耻等诸多道德规范,成为历代中国人追求的精神标杆;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结合起来,赋予科学理论以中国特色。例如,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儒家提倡的民本思想是相通的,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则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的推进作用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主义的观念,反对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经济建设中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正心修身、务实笃行、慎独慎微、民为邦本的思想为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养分和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对维系世道人心、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起着强基固本的作用。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和谐万邦”“世界大同”“万物一体”的传统理念为解决全球问题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