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金钥匙”系列№76(113篇)杨岳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2023-08-24 15:46:46 379

文章导读

杨岳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nb。


联系客服提示-笔杆子资料网

杨岳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2023年8月

 

 

 

1999年

2001年

的认识与实践 12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上的发言 181

 

的主旨演讲 284

基层就业 305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76.发扬“钉钉子”精神


397

77.廉为本


398

78.有为才有位


399

79.察干不干


400

80.比敢不敢


401

81.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


话精神


402

82.看行不行

405

83.实施大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

406

84.弘扬“马上就办”传统打造最优发展环境访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


书记杨岳

409

85.人文文化托起文明之城专访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

413

2014年


86.民心 民生 民力

416

2015年


87.在“三严三实”专题党课上的讲话

417

88.“海上福州”风帆再起

428

89.马上就办 真抓实干 全力推动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学习习近平同志


“马上就办”重要论述体会

430

90.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精神

433

91.弘扬“马上就办”践行“三严三实”

435

92.秉公用权

437

93.守正用权

438

 

 

2016年

102.有士气 455

2017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3年

 

坚定信念勇于创新

(1999年)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教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人实践,是新时期继承五四传统的重要体现。

继承五四传统,就要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成为坚定的爱国者。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重任必将历史地落到当代青年的头上,正如80年前, 一代青年肩负救国救亡的历史责任一样,当代青年要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创造更加水辉煌的业绩。“青年是时代的睛雨表”,学校应该抓住这些特点, 加强正面引导,从把握自身历史责任入手,把青年培养成坚定的爱国者。

我校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爱国主义教育,广泛开展以“爱国、成才、责任”为核心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以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自感,选择到国家最面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为中华复兴而奉献青春年华。3年来,有200余位领导,企业家和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学生参观专察了百余家企业,参与活动的学生近5万人次。这些活动有效地唤起了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去年, 这项工作获得了北京市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今年,我们还将在全校学生中深入开展“青春·祖国·跨世纪”主题教育活动。并按“青春之歌”、“祖图万岁”、“世纪跨越”三个阶段展开,在校园里再次起爱国主义的思想热潮。

继承五四传统,就要用邓小平理论构续精神支往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今天的青年应该自觉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身,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发挥时代的先锋作用。

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出发,近年来,我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进青年学生头脑”为日的,突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以第二课堂为重点,实施“导航计划”,旗帜鲜明地提出用邓小平理论导学生人生之航,并按“书面学习,实践认识,讨论深化”三个阶段,配台第一课堂的数学环节,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青年学生的理论学习。去年,我们抓住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的契机,开展了“学小平理论、与改革同行”等系列活动,青年学生参与广泛。通过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再结合理论学习,使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继承五四传,就要发奋学习,勇于创新,努力成为科敷兴国的生力军。当代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水平。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因此,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要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创造性的骨干人才,创造出具有中国自己知识产权的成果,这是取得竞争优势,发展民族产业的根本。站在历史的高度,结合社会的现实要求,从1997年开始我校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了“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把创造性作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学校注重发挥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的育人作用,在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进数学方法的同时,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广泛开展各类特色活动。从去年开始实施“清华大学生素质拓展规划”, 学校拨出专项经费,让学生自己设计各种有利于素质提高的活动项目,学校加以宏观引导。这样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余教育环节的积极性,又有效地引导了青年学生明确成才目的,走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成才道路。目前,这一规划已成我校的“第二教学计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校还着手制定了“学生创造性培养计划”。通过规范项目、建设基地、举办创新赛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其中的一项,我校举行了首届“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引起巨大反响,学生通过参与竞赛,接受培训,大大激发了创新意识和创业欲望,“做二十一世纪的中华创业者”已成为清华园里响亮的时代强音。

 

科学精神与当代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

(1999年)

80年前,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这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以大学生为先锋的青年运动有力地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根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条件,这场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光荣传统至今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五四运动的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科学”是五四运动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至今愈发显示出强大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是五四运动的一面旗帜

从五四运动的产生来看,“科学”是五四运动产生的重要推动力。从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种沉沦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甲午战争失败,八国联军侵战北京,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心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带来了新生的希望。然而,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一幕幕封建丑剧上演, 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孔教会、灵学会等名目繁多的反动社团,狂热地鼓吹封建复古主义、宣扬鬼神迷信,形成一股攻击革命、反对民主、否定科学的思想逆流。

另一方面,鸦片战争的炮火,使中国人民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和教育,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和民主思想一起,西方的“科学精神”开始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大批留学西洋的学生陆续毕业回国,他们大力宣传科学的伟大力量,传播西方最新的科学知识,他们还组成了各种科学团体,创办了不少学术刊物,如中国天文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农学会、《科学》月刊等。一时间,中国知识界呈现一派活跃的景象,而“德先生”和“赛先生” (民主Democracy和科学Science)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讲民主、倡科学的风气很快席卷全国,形成一股不可遏止的历史潮流,最终发生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锋,由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在其创刊号的头一篇里即明确指出,要挽救中国,必须“科学”和“人权”并重, 鲜明地举起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指引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科学的提出是切中时弊的,科学的对立物是迷信,这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遗留的恶果。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名字脍炙人口,深得人心,大大地激发了人们向旧势力宣战的勇气,为人们提供了新的锐利的思想武器来认清旧势力的丑恶面貌,为五四运动的大爆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从五四运动的发展来看,“科学”是五四运动同旧势力斗争的锐利武器。“五四”期间的民主战士,在接受了西方科学思想的同时,利用“科学”的锐利武器同旧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并集中地进行了一场科学与迷信的斗争。当时,孔教会公开宣传天命鬼神思想,说什么“幽无天鬼之畏,明无礼纪之防, 则暴乱恣睢,何所无至”[1]。后来的灵学会更以宣传鬼神迷信,反对科学为宗旨,胡说“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命遂促”[2]。与此同时,帝国主义还利用基督教宣传敬畏“上帝”的奴化思想。这些人企图通过鬼神迷信来束缚人们的思想,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秩序。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运用“科学” 的武器狠狠地抨击有神论、有鬼论,打倒“孔家店”,砸碎封建枷锁,特别是1918年《新青年》发表了一系列这方面的文章。这场斗争突出地表现在《新青年》与灵学派的论战上。灵学会与孔教会有所不同,他们除了设坛作法,宣传传统的鬼神迷信之外,还利用了所谓的近代“科学”,即西方盛行一时的“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陈独秀运用自然科学和形式逻辑的方法在《有鬼论质疑》中对其论调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并严厉斥责这种反科学的欺骗宣传。陈独秀还指出,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用科学法则说明,所以“森罗万象”中是没有“神灵为之主宰”[3]的,他断言“人类将来真实之信解行证,必以科学为正轨,一切宗教皆在废弃之列”[4]。

这场斗争如潮水般迅猛发展,引起了反动派的极大恐惧。“科学”思潮成为斗争的锐利武器,从根本上动摇了旧势力的思想根基。

从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来看,“科学”是五四运动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源泉。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不仅在于它有力地反对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更重要的在于它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具有如此强大生命力,不能不说其高举科学旗帜是这种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五四”时期所用的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包括古典力学和19世纪下半叶以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领域的新发现,而最重要

 

的则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不能把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科学”旗帜仅仅理解为自然科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大批先进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并不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专家。作为五四运动一面旗帜的“科学” 主要还是指这些先进分子从西方自然科学中发现和汲取的一种“科学精神”或“科学思想”。正是从自然科学中,他们认识到用一种理性眼光来讨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而当他们用这种态度和方法来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时,当十月革命的炮响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便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并逐步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就当年的情况来说,“五四”期间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人数并不多,而且从表面上看, 马克思主义也只是当时的“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然而,完全出乎一些短视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预料,马克思主义迅速地显现出无比的生命力,它不仅在种种理论论战中所向披靡,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论迅速地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不久便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而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正是因为人们逐步认识到对待社会发展同样要用科学的思维来分析,救国救民同样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武器,而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一种科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一样,科学思潮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真正接受的重要思想条件,而一批接受了科学思潮的先进知识分子便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有利的干部条件。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为中国的科学赋予了新的内容。除自然科学外,在社会历史领域内,马克思主义的阶段斗争理论取代了庸俗的进化论,唯物史观取代了唯心史观,出现了真正的社会科学。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曾说,“自有马氏的唯物史观,才把历史学提到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5]。

二、五四运动折射出科学精神的光辉

如前所述,虽然“五四”期间,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尚处于萌芽状态,但不能认为五四倡导的“科学”仅为自然科学。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折射出的是一种科学精神,虽然在当时这种精神还是泛指的,既有反迷信、反神权,也有反盲从、反武断的意思,对这种精神的认识也还不够明确和深刻。但今天再来反思这场伟大的运动时,会发现,其实当时已经表现出了科学精神丰富的内涵。

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五四”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是以爱国主义

 

的价值取向为基础的。当时,在内忧外患之下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翻开“五四”期间的报刊,会发现上面记载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救国方案, 虽然许多方案现在看来十分幼稚,但确实说明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救国心切之情。而正是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情操鞭策着先辈们四处寻求救国之路, 才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发现了科学的巨大价值,而举起了“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五四前后,在中国知识界一度盛行“科学救国”的主张, 虽然历史事实表明,在反动制度的统治下,仅靠科学是救不了中国的,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五四所倡导的科学旗帜是以爱国主义的价值体系为基础的。

务求真知的坚定信念在今天,求真精神被认为是科学精神的灵魂,人们还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科学思维和方法,但五四运动的先驱们表现出了强烈而坚定的务求真知的信念。他们用科学作武器反对传统思想中的脱离实际,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含混、笼统种种弊病。鲁迅说:“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 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6]。陈独秀也说:“头脑不清楚的人评论事,每每好犯笼统和以耳代目两样毛病。这两样毛病的根源,用新术语说起来,就是缺乏实验观念,用陈话说起来就是不求甚解”[7]。

思维一定要合乎逻辑,是他们提出的一个要求,他们从这种要求出发评论传统的旧思想。例如傅斯年说:“中国学者之言,联想多而思想少,想象多而实验少,比喻多而推理少。持论之时,合于三段论法者绝鲜,出之于比喻者较繁。”他指出,“比喻”是不能用作推理方式的,例如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8]似乎是用天无二日来证明民无二王,其实二者是毫不相干的。“操此术以为推理之具,终古与逻辑相违,学术思想,更从何道以求发展?”[9]傅斯年对于以比喻代逻辑推理的指摘是很中肯的。但无论傅斯年也好,别的人也好, 虽然他的求真思维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务求真知的信念, 正是这种信念支撑他们,用科学作武器与有神论、有鬼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五四”时期的先驱们,运用科学的锐利武器同旧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表现出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这一科学精神中的重要内涵, 这种奉献精神突出表现在科学与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斗争上。民主和科学思潮的发展,使反动派感到极大的恐惧,他们把这种新思潮视为洪水猛兽,进行种种诽谤、诬蔑和攻击,特别集中攻击《新青年》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

 

破坏宗教,破坏“特权人治”的旧政治等等。为了回击反动势力的挑畔,《新青年》更加坚定地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鲜明旗帜。1919年初,《新青年》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义正词严地写道:“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在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10]又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 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却不推迟。”[11]这是一篇讨伐封建专制主义的檄文,它生动地反映了“五四”时期革命民主主义者敢于向旧势力旧思想旧文化斗争的无畏气概和献身精神。正如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先生当时所说的:“阅历已多,无论如何复古,如何国粹,都已不怕。”[12] 从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名字脍炙人口,深得人心。

而在五四运动最壮烈的时候,青年学生为了追求理想,面对反动派的枪口而不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奔走疾呼,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用年轻的热血来证明科学和民主的价值,这无疑将这种献身精神表现到了极点。

破旧立新的创新观念 “五四”时期新思潮的最大特点,就是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思想文化展开了全面的空前猛烈的批判。我们知道,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虽举起西学的旗帜批判旧学,如严复抨击宋学、汉学的“无实”和“无用”;谭嗣同鞭挞封建纲常,发出“冲决网罗” 的呼喊,但他们都始终不敢触及孔子。而且康有为、谭嗣同等人还企图按照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方式,建立新孔教。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民主派抛掉了孔子的旗号,直接采用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批判封建君权、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文化,这比维新派前进了一大步。但是,革命民主派本身也还夹杂着许多封建余毒,他们往往为了反满”而极力宣扬一种国粹”精神,有人甚至认为“纲常名教”、“仁义礼智”亦是“吾族之灵魂”。可见,他们对于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是很不彻底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的思想武器,这个任务不能不留待“五四”时期来解决。

“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以及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用民主和

 

科学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向封建主义的文化思想阵地勇猛进击,他们以彻底的革命创新姿态,对封建的旧礼教、旧伦理、旧政治、旧制度,对孔家店、对各种迷信、偏见,对过去一直被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一概无情地加以揭露和鞭挞。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在戊戌变法时期还是辛亥革命时期都没有也不可能像“五四”时期的文化新军这样高扬民主和科学的旗帜,这样把破旧立新的创新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五四运动也把科学精神发挥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学术争鸣的宽容精神“五四”期间,尽管有封建势力的种种阻挠,在“科学”这面大旗的鼓舞下,诸家百子,各出所言。当时,欧美各国的政治学说、社会学说以及自然科学思想,不管是什么学派,都被介绍到中国来。许多新文化运动的参加者则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发表自己的主张,开始形成对于社会问题进行科学探讨的自由空气,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的活跃局面,表现出学术上的宽容这一科学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并为先进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回顾“五四”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的战斗历程,开始,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占据什么特殊的有利地位,更没有什么权贵显要的支持,在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下,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展开了多次公开论战。依靠自身的彻底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不仅不怕各种各样的批评和攻击,相反,却在理论论战和革命实践中,战胜了各种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学说,赢得了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

三、科学报国是当代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

80年前,我们的先辈们以他们的革命精神和智慧力量冲破精神的桎梏,神州大地上科学思潮滚滚而来。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并没有找到一条救国的正确道路,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步履维艰。中国科学的真正发展,只能是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之后才能实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知识分子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同志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中国科学在近代走过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终于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时期。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科学的先导作用不断将人类社会从原始蒙昧推向现代文明。而在21世纪前夕,知识更新、观念更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空前迅速的程度。以信息革命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变革带来产业革命、经济革命,以及社会关系的调整。人们不禁一声惊呼,人类将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开始在国家的富强和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成为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而在这个世界变化日新月异的关键时刻,在中华复兴这个近代中国无数先烈们的梦想呼之欲出的时候,每一个有识之士无不为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还很落后感到担忧,意识到责任。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跨世纪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并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这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是在世纪之交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面向下一世纪中国的繁荣与复兴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这项战略决策已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可,并正在振兴中华的宏伟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历史让中国青年有幸生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总是处于时代精神最前沿,思想上最富于先进性的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又怎能不为自己的幸运而自豪,为自己的责任而发奋呢?

如果说80年前,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倡导的“科学救国”还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在历史现实面前只能是走向流产的话;那么说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则已得到全国人民的公认和推崇,科学报国成为历史赋予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从传统的起源和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五四” 时期的科学精神主要是革命,是针对旧势力的,但今天,我们更应该从建设的角度继承和发扬“科学”精神。80年前,在封建专制、社会愚昧的背景下,要求国家发展只能先求科学与民主、自由与解放;在列强环视、几被瓜分的险境中要求民族强盛,只能先求革命与独立,也正因为这样,在“五四”时期,科学更多地是运动和革命的武器。但是,建设才是革命和社会运动的目标,尤其在今天,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取得辉煌成就,并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更应该自觉把思想统一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上来,从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和挖掘五四运动的科学传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中把科学精神发扬光大。弘扬爱国精神

当代大学生要承担“科学报国”的历史使命,首先应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成为无私的爱国者。世纪之交,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五大从新的历史高度,对我国跨世纪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21世纪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重任必将历史地落到当代青年的肩上,这是历史赋予当代青年的光荣使命,正如80年前一代青年肩负救国救亡的历史责任一样,当代青年

 

应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们思想政治觉悟走向更高层次的出发点和基础。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可以使人树立远大的生活目标,远大的目标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

爱国主义是爱国精神的升华,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运动的具体形式、范围、规模,推动爱国主义运动前进的社会力量,是随着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与爱人民相统一,与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相一致,与国际主义相协调。当前,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也正是在爱国主义的价值观驱动下,“科学报国”必然成为青年大学生的历史选择。

坚定求真的信念科学作为一种智力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真理性认识。大自然本身固有的规律性是科学活动所以可能产生的客观基础, 而探求真知的理性精神则是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可以说,科学基于自然的规律性,而始于人们的好奇心。大自然中绚丽多彩、千变万化的种种现象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寻求其中奥秘的欲望,当人们由此去探索,并试图去把握世界、理解自然时,逐步形成了专门的科学活动和学者队伍,而这种好奇心也发展和升华为一种精神即求真精神。这种对自然界秩序和规律的存在和可理解性的坚定信念与去探索的坚定决心是科学精神的灵魂[13]。

青年知识分子要实现“科学报国”的历史使命,必须树立坚定的求真信念。只有树立了这种信念,才能在当前变革的时代里,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去伪存真,选择科学的理想信念;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屈不挠,摘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才能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挥青年思想活跃,反应敏捷的优势, 克服青年容易冲动,理性不足的弱点,真正把科学精神发扬光大。

树立学习的观念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21世纪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有赖于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人才。当代青年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这一代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并直接反映我国的现代化水平,这就要求青年一代尤其是知识分子要树立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汲取一切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发奋努力,立志成材。

 

青年知识分子尤其要学习好邓小平理论。80年前的青年是探索者、开创者, 因为当时还没有人找到一条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正确道路,正是五四运动,促进了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融合,从而在这条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无疑,今天的青年是幸运的,前人已经指出了一条在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创造出了伟大的邓小平理论。当代青年应该自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身,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同时发挥时代先锋作用,宣传正确的理论,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个人的知识只有不断更新,才能跟上科学的发展。因此,学习决不只是在学校的事,“活到老, 学到老”成为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必须从年轻时就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攀登,勇当先锋。

培养创新的理念肩负起历史使命,就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锐意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巨大创造力,这就要求当代青年既要脚踏实地,勤勉敬业,艰苦奋斗,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勇于开拓创新。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代青年学生要承担历史重任, 如果失去了创造性,是不可想象的。

创新是科学精神的鲜明特点和活的灵魂。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是创新的关键, 思维上创新火花的产生在整个创新行动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丰富的知识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过硬的本领,创新的思维火花才有了产生的可能。创造能力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必备条件,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创新的思维火花才能真正化为创新的实际行动。顽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是创新取得成功的可靠保证,只有依靠顽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才能将艰苦的探索活动进行到底。这些基本素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起构成一个成功的创新者的必备素质。创业是创新的具体表现,青年知识分子要积极实践江主席倡导的新时期的创业精神,在现代化的新征途上创造时代业绩。

今天的青年学生,当我们在追忆五四运动伟大的历史功绩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时,一定不能忘记肩负的历史责任,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身,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把“五四”精神,把“科学”这面光辉的旗帜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版)“金钥匙”系列№76(113篇)杨岳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6189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