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团”系列№749(26篇)2024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素材汇编

2024-12-20 17:18:31 348

文章导读

“智囊团”系列№749 2024年12月 22.鄂温克族自治旗消防救援大队持续。


联系客服提示-笔杆子资料网

 

 

一、理论、调研文章

1.西北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来自D市7县区的实证调查 1

2.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探索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 …………8

二、各地经验总结

3.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13

4.银川市精神文明建设开出繁花结硕果 18

5.濮阳市持续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21

6.汉中市以数字化建设助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综述 26

7.肇庆市以“五大行动 ”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29

8.建市三十五周年发展看朔州之精神文明篇 33

9.漳州市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38

10.呼伦贝尔市凝聚文化力量推动精神文明创建破浪前行 43

11.黄南州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45

12.麟游县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50

13.濉溪县常态长效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54

14.东乡县持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 57

15.双滦区筑牢文明实践之基提升精神文明工作水平 58

16.经开区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60

17.呼图壁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63

18.宇虹社区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66

三、单位部门

19.朝阳市直机关工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69

20.国家税务总局阿坝州税务局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纪实 71

21.焦作市住建局以精神文明创建促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77


22.鄂温克族自治旗消防救援大队持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80 四、企业

23.加强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与客户满意度 82

24.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党建工作的长效性分析 86

25.供电企业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创新实践路径 92

26.韩家湾煤炭公司以“ 1+8 ”工作体系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98


西北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来自D市7县区的实证调查 定西市委党校  李月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 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要以更为坚实的物质基  塑形 ”,又要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铸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 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能量之源。 伴随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西北地区农村物质文明程度有了大幅跃升,精神文 明建设则相对滞后。如何富有成效地加强西北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 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思想动力,成为亟须高度重视的现实课题。

一、文献回顾

整体而言,现有研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度并不太高,对西北地区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度则更低。在中国知网以“主题 ”形式对“农村精神 文明 ”进行检索发现,从2012年1月至2023年12月,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共计371 篇,发表论文最多的年份为2015年,共计35篇;最低的年份为2022年,共计24 篇。平均每年发文量为31篇,发文数量相对稳定。尽管现有文献并不十分丰富, 但是依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基本讨论。

一是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涵与价值的分析概括综合来看,农村精神文 明建设是通过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传承优良家风乡风民风、丰富农民精神 文化生活等手段,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教育,以全面 提高农村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为目标的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精神文明 建设工程,其内涵体现了采取一定手段和措施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主动 改造和提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则体现在对农村其他各方面工作的 支撑,如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培育新型农民、推动农 村经济发展等,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二是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与问题的挖掘剖析。大多数研究认为当前农  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大幅提升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主 要问题表现在重视程度不够、认识存在偏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建设内容和方式不够丰富、建设主体缺失、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建设人才短缺、 建设载体不足、不良社会风气依然存在等诸多方面。对于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剖 析,其角度多从传统社会结构变迁、社会价值观念转变、传统不良文化影响、


乡村教育落后、农民消费倾向变化、网络信息传播陈杂等方面进行讨论。

三是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与对策的多维探讨。现有文献以应用研 究为主,大多对如何破解相关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如针对重物质文明轻精神 文明、制度保障不健全、活动多样性欠缺和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提出要 强化思想引领、完善制度保障、创新实践形式和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等;针 对农村陋习依然存在、农民主体意识薄弱、基层干部认识不够、专业人才队伍 缺乏、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此外,还有研究探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效机 制,包括领导体制、工作管理机制、投入机制、法律保障机制和社会各界参与 机制等。

以上研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突出问题、对策路径等方面进 行了初步讨论,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当前农村尤其是西北地区农村亟待解决 的现实课题,相关研究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域关注度不足、实证调查研究较 少、对策建议可操作性不足等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的重要内容,也为乡村振兴提供着内在动能支撑。需要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充 分把握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境遇,深入挖掘问题症 结,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为有效提升西北地区农民精神面 貌,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助推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D市7县区、21个村镇调研期间的在村人口为总体,采取多段分层随机抽 样的方法,抽取420个样本,并发放调查问卷。经过筛选,剔除重要指标缺失样 本,最终得到有效问卷419份。同时,针对村镇干部完成深度访谈75人/份,座 谈会7场/次。 通过实证调查发现, 当前D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村落空巢化现象突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生动力不足调研显示,D 市各县区农村地区均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现象,有1人及以上外出务工的 农户家庭比例累计达到60.6%,加之孩子进城上学、母亲进城陪读等因素,推高 了农村人口外出比例,如7 县区中的T 县,其川区、半山区、山区样本村庄的外 出率分别达到65%、67%、68.1%。50岁及以上人口成为当前常住人口的主要组成 部分,比例达64.2%。村落空巢化现象突出,致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一是精神文明建设参与主体缺乏。青壮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农


村活力的重要来源。伴随青壮年的普遍流失,西北地区许多自然村特别是山区 “人去舍空 ”,多由老人留守家中。留守群体在整体上存在年龄偏高、文化 程度偏低、身体素质不佳、 自身活力不足等特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关活动 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二是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空间萎缩。农村是基于血缘、地缘关系构建起来的 网络关系熟人社会,村民通过公共娱乐、公共活动、 日常交往形成公共文化空 间。这一空间对农村居民价值观的养成、凝聚力的形成、风俗教化的继承都具 有很强的塑造作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场域。当前农户家庭人员 分离、农村中坚层离土离乡,导致西北乡村原有的社会网络关系出现不同程度 的弱化,从而削弱了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给文明乡风 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的塑造带来一定困难。

三是精神文明建设受众面临困难。 由于农户家庭中的青壮年长期在外,致 使空巢老人面临许多实际困难。第一,饮食没有规律。很多老人在吃饭上普遍 凑合,经常做一顿吃三顿,或以方便食品充饥。第二,身体缺乏照料。很多老 人不习惯城市生活,即便有条件随儿孙生活,也要留守农村老家,身体不舒服 时,难以及时就医。第三,社会交流贫乏。空巢老人常年独居在家,很少主动 与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交流沟通,精神世界长期空虚。当前,西北地区农村受 众群体已发生突出变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点回应和关照性不足。

(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外显活力不足

近年来,D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健全,各 县区相关硬件均能基本达标,并会组织开展一些体育文化活动。但是调研发现, 现有公共文化供给与群众现实需求以及乡村振兴工作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 距。

一是文化设施有效利用不足。调研中,一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 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能够达标,但设计不统一、标准不高、设施设备简陋、布 局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仍然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偏远村镇文化 设施闲置状况突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乡村大舞台被闲置的比例分别达 63%、70.9%、78.5%。

二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缺乏。有些基层乡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给予 重视不够,往往认为文化是软任务、软目标,“上热中温下凉 ”情况客观存在。 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不考虑群众需求、不考虑农闲农忙、不考虑地域差异,文体


活动“一张口就知道唱什么、一抬腿就知道跳什么 ”,往往是“干部出了一身 汗、群众还是不点赞 ”,甚至偏远山区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书籍借阅、文化活 动举办等以“拍照 ”“签字 ”为主,“完任务 ”心态较为普遍,农村公共文化 服务在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对接匹配上仍存在较大优化空间。

三是文化人才队伍不健全。当前,西北地区乡村文化人才短板比较突出。 村级从事文化工作人员一般由村社自行指定人员兼任,而指定人员大多并非文 化相关专业人员,且变动频繁,从而造成工作上 生手 ”多,基层公共文化服 务“推进难 ”“难推进 ”。受经费、经验和能力等因素制约,基层文化队伍培 育体系不健全,大多民间文化团体是群众自编自演、 自娱自乐,本区域文化事 业发展“与己无关 ”,且优秀文化人才“ 留不住 ”等现象较为普遍。

(三)移风易俗需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制度约束不足

提倡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的重要内容。经过两年治理,D市文明乡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陈规陋习 已经存在相当一段时间,具有适宜生存的土壤。如果不净化土壤,即便短期内 取得治理效果,过一段时间仍会潜滋暗长。一是陈规陋习仍不同程度存在。2022 D市采取有力举措,整治高价彩礼,农村彩礼标准逐渐下降,攻坚行动成效显 著。但是调查显示,仍有个别群众固守老思想,坚持旧观念,婚嫁礼金超出了 限高标准。此外,封建迷信和恶俗婚闹现象时有发生,当地群众习以为常;炫 富比阔和跟风攀比情况不时出现,一些人为了体现身份、地位、面子等,在红 白事、升学宴、乔迁宴等方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二是措施落实不够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绝大部分群众对社会上存在的   高价彩礼、大操大办普遍反感,有88.5%的被访者认为应该坚决制止。虽然市级   和基层都出台了指导性标准,制定了工作措施,基层也有许多创新做法,但由   于种种原因,在基层针对具体的人和事,一些村 两委 ”班子有畏难情绪,甚   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部分村对“优先序”“积分制”“红黑榜 ”“报备制  “承诺制 ”等一些工作措施执行落实不到位。

三是村民自治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各行政村都制定了村 规民约,但部分村仅仅挂在墙上,变相成为应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 ”, 一些村的村规民约不切实际、冗长烦琐,缺少移风易俗相关内容,发挥不了作 用。虽然各村都有红白理事会,但一些村没有压紧压实红白理事会的责任,一 些村思想认识没有得到转变,在移风易俗推进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起群众积极


性。

三、对策建议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旨在以精神文化的力量赋能乡村振兴,激发乡村发展 内在活力,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然而实地调研反映出的 困境与问题,制约着西北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结合实 际、逐一破解,进一步释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动能。

(一)突出主体受众,提升乡村发展活力

一是重宣传勤引导,吸引能人回乡服务桑梓。当前,西北地区农村空巢化   的直接原因在于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大量流失。然而很多离开农村、“跳出龙门” 的人,仍然心系乡土,愿意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吸引党员干部、模范   人物、业界精英等回流乡村、服务桑梓,既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   提升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统筹协调多方面力量,构建回流机制,举   “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 ”等活动,让那些具有较强引导力、感召力的人   才,乐于回乡发挥作用,为乡村注入人气。

二是重传统兴文化,拓展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在西北农村地区,具有乡土 气息的传统节日、仪式活动以及日常交往,均是维持乡村社会秩序、增强乡土 情感、体现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重要载体。要充分把握外出务工群体回流农 村的周期性特征,因时制宜,抓准时机举办具有乡土特色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 动,如各具特色的“村晚 ”、社火展演、花儿传唱、广场舞比赛、体育比赛等 文化体育活动,激活乡村文化氛围,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在增进村民间 交流与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依赖感。

三是重受众强服务,突出空巢老人生活照料。当前,空巢老人成为西北地 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受众群体,针对其生活现状,可借鉴W县、T县、Z县 等县区探索建立爱心食堂的有益经验,根据各村镇现有条件,对村活动中心、 废旧学校、养老院等进行改造利用,开办老年人公共食堂。在此基础上,构建 起以“老年食堂 ”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养老服务联 动体系。

(二)突出文化建设,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建管并重,用好用活文化阵地。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 整合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乡村舞台等文化阵地资源,根据群众文化需求,组 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提高农村文化中心的利用率,防止农村文化


阵地被挤占、挪用。鼓励和扶持群众性文艺社团、演出团体和基层宣讲员、志 愿者、业余文化队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从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 算,合理设置资金比例,用于文化基础设施设备管护和文体活动补助,不断健 全西北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是对接群众需求,大力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推动文 化产品供给从“有没有 ”“缺不缺 ”向“优不优 ”“好不好 转变。结合群众 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接地气的正面宣传,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群众喜闻 乐见、寓教于乐的民间游戏、歌舞表演、体育竞赛、节庆活动等,让群众在广 泛参与中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供 给目录,开展“菜单式 ”“订单式 ”服务,建立农村文化资源库,把常态化文 化惠民活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资源形成文化“大礼包 ”,采取农民自行选 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和服务提质增效。

三是凝聚各方力量,补齐人才队伍短板。坚持以城带乡,建立完善文艺院 团、各类高校和文艺界人士服务基层机制,依托驻村帮扶、志愿服务、关爱行 动等形式和载体,将文化资源、资金、人才导入乡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充 分利用大学生“村官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土文化能人等开展公共文 化服务,利用“三区 ”人才、青年志愿者等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通过办活动选 人,市县乡三级联动举办诸如 乡土文艺比拼 ”等活动,发现选拔群众中的各 类文化骨干,并在所属乡镇登记备案,开展综合评定,并根据团队规模和参加 文化活动等情况,每年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团结、引导、培育一批农民身边的 本土文化人才队伍。

(三)突出文明培育,涵养时代文明新风

一是党政推动与群众自治相结合。精准对接群众实际需求,紧扣群众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抓落实,将文明实践、文明培育等活动开展与基层党建、 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文化生活、群众关心关切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优势资 源,为群众送政策、送科技、送技能、送文化。以群众自治为基础,坚持法治 与德治相结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根据区域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完 善村规民约,提升村民自治制度执行力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 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和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身边好 人的引领作用,引导农民群众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自我提高。


二是常态建设与渐进推广相结合。构建集中培训和常态化培训相结合,知 识传授、实操演练、业务交流相补充,分层分类、线上线下相贯通的培训体系, 着力打造德才兼备、专兼结合的文明实践工作队伍。建立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 服务机制,为群众自觉开展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搭建平台、提供便利。全面提 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机制化建设水平,着眼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将便民 服务事项、群众活动安排纳入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以 除陋习、树新风 ”为主 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新风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崇尚科学、破除陋习。

三是柔性治理与刚性约束相结合。推行移风易俗“333工作法 ”,依托移风 易俗倡议书、承诺书、函告书“三书 ”,做实婚事白事操办登记表、操办报告 表、协办表“三表 ”,完善宣传、 民政、乡镇(行政村)三方协调机制,严把 登记函告关、信息畅通关、监督指导关,召开三方联席会议,织密移风易俗监 管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执行移风易俗的相关规定, 以良好的党风政风促 进全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按照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方式,积极构建以乡镇 定期评说发布、县级月度评价考评、市级季度评比排名为主的体系化推进机制, 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工作目标, 以常态化文明实践机制涵养 时代文明新风。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智囊团”系列№749(26篇)2024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素材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8815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