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智囊团”系列№747 2024年12月 安徽省林长制实施成效、。
目 录
25.巴彦淖尔市推动林长制“全面建立 ”向“全面见效 ”转变 95
32.陈巴尔虎旗贯彻落实林长制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116
34.阿山林管局全面落实林长制高质量推动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 122
安徽省林长制实施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 西南林业大学 王焱
2016年4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要求安徽省 “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 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1]。安徽省委、 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启 林长制改革,启动“ 以人为本 ”的林业管理体制。同年3月在合肥、安庆、宣城 等地开启林长制试点[2],同年9月安徽省出台纲领性文件《关于建立林长制的 意见》[3],明确提出2018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以党政领导责 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的五级林长体系[4]。2019年10月,安徽省委省 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并创建首个 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发挥林长制改革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以为全国提供可 借鉴的宝贵经验,打造林长制改革创新样板[5]。202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 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林长制正式从安徽向全国推广[6],各地紧随其后开展林 长制改革工作。
为了保障林长制的有序运行,2021年7月1 日起安徽省施行《安徽省林长制 条例》,规定了林长制的主要任务、职责划定、考核指标,标志着安徽省林长 制改革进入法制化轨道。安徽省秉持着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牢记“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 ”的思想,不断深化林长制改革,坚持“五绿并进 ”的目标责任体 系,从而巩固林长制发展成效,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创新,提高生态治理现代化 水平[7]。
目前,关于安徽省林长制的研究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一是运行机制。 秦国伟等[8]认为林长制包括五大机制:会议调度、投入保障、工作督察、考核 问责及社会监督机制;朱凤琴[9]认为林长制创新的运行机制包括责任、协同和 监督三大机制。二是改革意义。龙琳[10]认为安徽省林长制改革意义在于完善 体制机制,推动了田园变公园、 民居变民宿、乡村变景区的进程;牛向阳[11] 认为林长制改革能有效推进安徽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三是改 革内容。沈小萍[12]认为林长制自上而下建立了一套党委、政府领导负责制的 责任体系;陈华彬[13]从护绿、增绿、管绿、用绿和活绿5个方面,阐述了安徽 省林长制改革的具体做法。以上研究为安徽省林长制的改革发展奠定了深厚的 基础,但由于林长制推行时间不长,尚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研究以安徽
省为例,分析林长制实施成效,深入剖析林长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为进一步 深化林长制改革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一、实施林长制的目的和意义
安徽省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也是首个开展林长制改革的地区。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人们越来越重视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森林是陆地系统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 要资源[14],林长制的推行,为保护森林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提升森林生态 效益等提供了制度基础,有利于逐步完善森林管理制度。在落实林长制的背景 下,安徽省加快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的脚步,制定林业产业管理与建设准则, 加强森林执法,设立各级林长,力求做到“一山一坡,一园一林 ”都有专员管 护,通过健全森林资源保护功能,使林长制的实施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科学 化。
林长制的实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守住生态环境底线 的必然要求。安徽省作为林长制的首位试点地区,近年来不断深化和高位推进, 为林长制的发展打造了“安徽样板 ”。在推动林长制发展进程中,需要贯彻生 态文明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优先,健全森林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明确各级 林长的森林保护发展责任[15],对服务林业资源管理和绿色产业发展及实现林 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16]。
二、林长制实施成效
(一)提升林业产业效益
随着安徽省林长制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以“林长制 ”为绿色引擎助力乡村 振兴,推动省内各地林业产业发展,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淮南市以林长 制为抓手,已谋划完成储备项目19个,总投资数额64亿元,重点发展林下种植、 养殖和森林康养等产业。 目前,已完成林下种植面积1380hm2,产值2.48亿元;
森林景观面积3333.33hm2, 产值15.45亿元; 林下养殖面积1053.33hm2, 产值2.33 亿元。滁州市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入选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2个,发展核 桃、油茶、板栗等特色经济林35560hm2,并创新开展“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 的产业帮扶模式,带动当地就业,促进农户增收。芜湖市利用林长制制度优势, 引导各乡镇林业站发挥自身职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依托农旅项目促进当 地青梅及其他加工品的销售,延伸林业产业链条。六安市在新一轮林长制改革 的行动激励下,出台油茶、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市林业总产值748亿元,
居全省第一。总之,林长制的实施能保障林业产业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助 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提高农户收入水平。
(二)修复森林生态资源环境
林长制的实施对于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增加森林覆盖面积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相较于以往的森林资源管理模式,林长制有利于更全面、细致且科学 地保护生态资源,修复生态环境[17]。在五绿中的“增绿 ”要求中,安徽省森 林覆盖率超过30%,并在《关于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 2025年森林覆盖率要超过31%,这既是安徽省林长制推行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实践成果,也有效维护了森林生态安全与森林资源的稳定。安徽各地区开展公 益植树造林活动,2023年3月,合肥市建立首个生态修复基地,其公益造林资金 来源于涉林案件公益诉讼被告缴纳的赔偿金,此举不仅惩治了破坏生态平衡、 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等行为,而且还为修复生态环境、发挥林业生态功能做 出贡献。随着公益植树活动的开展,林业经营主体逐步出现规模化态势,其森 林资源产量也在逐年增加[18]。因此,林长制的实施增加了森林覆盖面积,对 森林生态修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防控森林资源灾害
林长制强化森林管理力度,对于森林资源灾害的防控能力提升产生了重要 影响[19]。森林资源致灾的原因有2种: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人为因素是指人 们为获得与森林资源有关的价值而进行的砍伐和砍伐等破坏性活动; 自然灾害 是指因火灾、洪水、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导致的森林资源被破坏。无论是自然因 素还是人为因素,都需要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林长制的实施恰好在森林资 源保护方面做到了“责-权-利 ”三方面的统一[20],通过采取定期巡查、工 作监督、考核问责等方式,及时、清晰地了解森林资源的真实情况。加强森林 灾害防控还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动态监测技术实时查看森林状况,根 据气象数据判断是否会出现恶劣天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三、安徽省林长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林长制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尚需提高
林长制推行以来,虽然政策上多次强调要注重林长制的改革与实施,但大 众对于林长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县级和乡镇林业部门对林长制的目标认识 不足,林长制责任压实不到位,各级林长对自身任务目标不明确,存在“ 空有 头衔,却未尽责 ”的现象。一些林农甚至不知道林长制的存在,表明政府对林
长制的宣传还远远不够。
随着当今社会对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愈加重视,对基层林业工作要求也进一 步提高。现实中,大部分县市区的基层林业工作者年龄普遍较大,工作能力有 限,且许多乡镇林业站人才流失严重,缺少新鲜血液的加入。 由于林业系统改 制,职能划分不清晰,许多琐碎繁杂的工作就落到了基层工作队伍身上,加上 乡镇林业部门技术落后,缺乏先进的执法设备与信息技术,与新时代林业发展 要求不相匹配,在林业工作开展方面易受到制约,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进 程缓慢。同时,基层林业工作的协同机制有待完善,工作人员之间缺乏及时的 沟通,导致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解决,影响工作质量。
(三)林长制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林长制是以党政领导负责、各部门协同配合的一种管理制度体系,虽然安 徽省已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责任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职能虚化、权 能碎化、举措泛化、功能弱化 ”等突出问题[21]。对各级林长的职能划分不清 晰,责任归属不明确, 日常工作中易出现形式化等现象,林长工作成效的考核 体系有待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另外,对于林长工作的管理机制以考核 问责为主,缺少正向激励措施[13],容易导致各级林长工作积极性不高,与预 期效果相悖。
(四)保障措施还需加强
安徽省虽是林业重点省份,但较多林业基础设施尚不完备,大多林场地处 偏远山区,不仅交通不便,公路、隧道等设施建设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 财力,而且用于保障林业生产需要的水渠、灌溉、排水等水利设施也较为缺乏。 科技与信息技术在林业部门的运用尚不成熟,森林防火立体化监测体系没有实 现全覆盖,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技术上的阻碍。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省、 市、县财政对林长制改革发展的投入不足,缺乏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林业工程 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财政预算中缺少林长制相关工作经费[22]。
四、安徽省林长制完善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安徽省由于各个地区森林资源状况具有差异性,尤其是皖北和皖中地区的 林业发展较缓慢,需要依据不同地区森林资源禀赋情况实施差异化的管理组织 方法。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要战略性地统筹规划林长制,深入细致设计林长制各
个环节,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林长制的优势。对于林长制的实施效果,需要根 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客观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使林长制实施成效呈现出 可视化的结果。另外,针对考核结果,合理采取激励和问责措施,避免出现过 度问责和缺乏激励的情况,影响林长制预期目标的实现。
(二)完善配套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
认真落实林长责任区制度、巡林制度、考核制度和用人制度等,激发制度 活力,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9]。截至2023年,安徽省各市 县发布相关工作制度不断推进制度落地见效,例如,省级层面颁发的《安徽省 环境保护条例》《省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职责》等以及各市县发布的相关政策, 如亳州市发布的《亳州市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市级林长分工方案》、安庆岳西县 发布的《林长约谈办法(试行)》等,助力林长制有效运行。深化集体林权制 度改革,严格执行森林资源限额采伐制度,完善补偿机制,解决林地流转、林 权划分、林木采伐等一系列疑难问题。对各级林长开展工作培训,提升林长制 度执行力,加强林长对林长制的理解和认识,强化林长对制度内容的熟悉程度, 不断压实主体责任,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管理森林资源的宝贵经验。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林农积极性
林长制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党委政府的重视,还需要广大林农的积极配合。 安徽省滁州市围绕“五大森林 ”行动、林长制综合管理平台应用、林长履职效 能提升等方面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在各类报纸和媒体刊物上刊登林长制改革的 典型案例。马鞍山市举办“小手拉大手 ”活动,将“林长制 ”相关知识以趣味 问答、发宣传册、讲故事等形式传授给小学生们,让孩子们从小培养保护森林 的意识。安徽省逐步以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设立宣传牌、开展林长制 宣传培训会、创新“党建+林长制 ”宣传活动等,力争让林长制深入人心,加强 林农保护森林资源意识, 自发地参与到林业发展和建设中。
(四)强化保障措施,激发林业活力
为了确保林业发展焕发活力及林长制的顺利实施,安徽省党政组织及各级 林业部门应强化保障措施。第一,保证足够的经费投入,健全保障体系,并优 化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扶持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 中。第二,加速推进党政机构改革及林业工作组织的建立,鼓励、引导更多的 林业人才投身到林业发展事业中。第三,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周 边交通设施,完善林区灌溉、排水等水利设施,加快有害生物防治项目与森林
防火项目的推进。第四,强化林业科技保障,加强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建设,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A I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林业科技发展。马鞍山市、霍 山县、绩溪县等地聚焦“科技强林 ”,组织科技特派员为林农和林企提供“保 姆式服务 ”,解决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助推林业提质增效。第五,落 实责任化网格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全覆盖网格化森林资源监管体系,例如,池 州市青阳县采取“视频远程监控+护林员地面巡查 ”的监管模式,保障森林生态
安全及可持续发展。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智囊团”系列№747(36篇)2024年林长制工作总结素材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88154.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