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智囊团”系列№745 2024年12月 建设中国式宜居宜业和美。
目 录
6.农文旅融合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思考基于对螺洞村的田野调研 39
8.曲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千万工程 ”引领和美乡村规划设计的实践 48
9.阜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村庄规划引领和美乡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51
10. 和美乡村建设升级方案及提升策略分析: 以瓦房村和姜家大寨为例 57
12. 石家庄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线见闻: 绘出和美乡村的幸福底色 66
24.济源示范区探索“三五 ”模式片区化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综述 101
30.新安村以“三个抓 ”绘就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新画卷 115
31.甘肃省政协助力榆中县河湾村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综述 117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书婷
乡村建设是中国社会发展多年来的痛点与难点, 乡村工作、乡村建设受到 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是一个与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 体现不同阶段发展特点的动态演变过程。要探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 路径,对我国乡村建设的政策变化进行梳理,并从中把握其科学内涵以及对于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是必不可少的。
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概念发展
(一)从“美丽乡村 ”到“和美乡村”
2013年中央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 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 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这便是“美丽乡村 ”概念的首次提出。 自此到2017 年的提法基本上也是以“美丽乡村 ”为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 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建设“ 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2021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对此的提法为“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2022年 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党中央首次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而 在2023年的一号文件中,则是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 村 ”的内容与要求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由上可见,2013—2021年在我国乡村建设政策中对建设“美丽乡村 ”的概 念与内涵进行了不断的发展与深化,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这一提法改为建 设“和美乡村”,由此实现了政策上这一重要概念的转变。
(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主要分为四部分进 行阐述。第一部分内容是加强村庄规划建设,主要涵盖了要坚持县域统筹,推 进村庄规划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村庄规划要立足于民意和地域特点。第 二部分内容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涵盖了对村民公共生活空间整 治、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垃圾治理等方面。第三部分内容是持续加强乡村基础 设施建设,涵盖了公路铁路、水利工程、农村电网、农村住房安全,以及数字 乡村建设等内容;第四块的内容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主要涵盖了教育、 医疗、强化对农村老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服务体
系。综上所述, 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的四点要求论 述不仅包含了乡村物质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内在地包含了乡村精神 文明建设,涵盖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更深层次的理解 与解读。
(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
要把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的科学内涵,就需要回到这个概念本身 的内涵演变过程中进行探究。在2013—2023年乡村建设的政策变化中可以梳理 出,这一提法大致经历了从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宜居宜业美丽 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样的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
1.“宜居”“宜业 ”与“和美 ”的内在统一
对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解可以从“宜居 ”“宜业 ”以及“和美 ”三个 关键词出发分别进行解读。“宜居 ”这一关键词可以理解为农村具备基本的现 代生活条件,要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宜业 ”这一关键词侧重于转换 乡村就业劣势,充分利用乡村自身的优势条件,创造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的就 业机会,吸引各类人才留乡返乡就业创业;而“和美 ”这一概念作为“美丽 ” 一词的延伸,蕴含了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传统农耕文明现代 文明有机结合。“宜居 ”“宜业 ”与“和美 ”是在概念上对解决“三农 ”问题、 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与愿景的高度概括与理论指引。
2.以“和 ”文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实践,它 在概念上便体现了乡村建设中物质与精神两大方面的统一。首先,从“美丽乡 村 ”到“和美乡村 ”的概念变化中可以看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和 ” 文化将对于美丽乡村概念的加入。将“和 ”与“美 ”拆开来看,“美 ”更加外 在地体现于2023年一号文件中所提到的四部分内容,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现 代化乡村;而“和 ”则内在地包含于“美 ”之中,更突出地体现在提升乡村的 精神风貌与文化内核。因此,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是“和 ”文化对原有基 础的深化,不仅要推进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硬件 ” 建设,更要注重“和 ”文化中包容、和谐、协调、协同等内涵在农业农村现代 化过程中进行“软件 ”建设的重要性。“不仅要注重外在塑形,更要注重内在 铸魂 ”,这也正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的科学内涵所在。
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是对我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传承与赓续,也是将 传统“和 ”文化融合进当代乡村建设实践, 同时促进“和 ”文化内容的丰富与 发展的过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扩充,体现了天人合 一、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传统人文精神,激励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 体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与实践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是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其富含生命力的崭新阐释。
(二)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乡村建设中,不仅要重视城乡物 质生活共同富裕,更要注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方面能够推动城乡融合,保证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就业,增强农业大循环内 生动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将“和 ”文化融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能够提高乡村文化软实力,提振农民精神风貌。“和 ”与“美 ”作为乡村建设 的两个维度,推动农民综合素质与农村发展潜力的提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关键时期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
(三)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中国 式农村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中国的强大离不开农业农村的强大,农业强国是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与人口大国,解决好“三 农 ”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建设宜居 宜业和美乡村是农村治理水平现代化、农村产业发展现代化、农村精神文明现 代化等多方面的协调与结合,是推动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艰巨任务与深厚基石。
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路径探究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的进一步体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的提出, 不仅仅是对乡村价值的经济需求,更是从经济向生态与文化的延伸。要探究“建 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的实践路径,就离不开对“和 ”文化的理解及其与乡村 建设的融合。
(一)以“和 ”文化助力产业发展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镇居民人均收支情况和农村居民人均收支情况可以 看出,就可支配收入来看,在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为农村居
民可支配收入的2.5倍。强烈的数据对比显示城乡发展差异依然明显,城乡收入 差距过大亟须解决这一现实。在这一现实需要下,既需要重点关注低收入农民、 低收入农民的收入情况,在技术上、机制上、农业抗风险能力上基于政策补贴 与援助,进一步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可能性,破解城乡二元体制, 也需要从宏观上注重一二三产业的多功能协调发展。如今,在数字乡村建设这 一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呈现出了更多渠道与可能。提高特色农产品 知名度、农产品的去向多样化、降低农产品损耗与滞销风险,实现农民多渠道 增收,促进地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与乡村 振兴有机衔接,形成农业现代化新格局。
(二)以“和 ”文化协调经济生态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以农村生 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诠释和美乡村的基本内涵。2022年一月底至三月中旬, 民 生智库联合《半月谈》杂志社对农村生态环境开展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显示 有75.84%的被访者表示当地农村地区生活用水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 仅有 17.17%的被访者表示当地生活用水无污染情况。而在使用过农膜的被访者中, 有56.60%的被访者表示无人回收农膜。75.32%的被访者会“直接丢弃在地里 ” 或“扔到垃圾箱里 ”。而随着乡村旅游近几年的火热,大量的游客与尚未完善 的景区基础服务建设也给农村的环境造成了很多可视化的破坏。
要充分利用各个乡村的独特性,走出不同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道路,合理协 调乡村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和 ”文化协调经济生态,就 必须与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 ”的发展观念作明确区分,要坚定“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发展思维和转化思维的辩证统一,在加 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与生态优先的理念与底线, 不照搬城市发展经验,发挥乡村生态资源优势,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 同步发展。将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城市居民对美好、健康、 原生态生活的向往、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必须要注重构建农村的“和 ”之生态。
(三)以“和 ”文化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还集中体现于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相较于城 市较为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着明显短板。要建设 好中国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补齐这一短板尤为重要。
目前,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均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乡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
不完善、营运管护不到位, 以及乡村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体系 不完备、效率低下等问题。而随着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上的需求增 长尤其是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欠缺矛盾突出,很大程度 上制约着乡村的高质量发展。要吸引各类人才留乡返乡就业创业,就要破解城 乡二元公共保障制度,消除城乡社会、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补上公共服务 这一短板,真正将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宜居”乡村落到实处。
(四)注重乡村类型之“和”
村庄是集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单位,各个村庄都因其地理环 境、气候生态以及文化底蕴各具特色与发展潜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不 能够对周边城市进行简单模仿,更不能够照抄其他村庄的成功经历。
以乡村旅游为例,袁家村的成功开启了旅游小镇模式的兴起,但过于相似 的业态模式与高度同质化的旅游项目使得它们并不能够成为袁家村的翻版。其 中,号称投资3亿多元、 占地1200亩的白鹿原民俗村在2016年“一夜爆红”, 日 接待游客量一度达到15万人次。然而三年的时间, 白鹿原民俗村商户全部关门 倒闭,2019年8月,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暂停营业。
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以及乡村发展规划,都需要立足于乡村地域特征,统 筹考虑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乡村传统文化等因素,尤 其要避免“千村一面 ”的现象,挖掘各个乡村自身特色,立足自身优势进行乡 村建设现代化规划,使各色乡村可以寄托乡愁,能够持续发展。
党的二十大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不仅 是一个难点,更是一个重点。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应有 之义,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对标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强农惠农政策 真正落实到乡村,实现乡村生活现代化,农民精神生活现代化,是中国式农业 农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智囊团”系列№745(31篇)2024年和美乡村建设素材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xjzclk.com.cn//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88155.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